正文 展示·表現·反思(2 / 3)

安元奎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麵,展示古龍川文化的特點,用“土裏土氣”的內容和語言,創造了一個具有獨特地域民族文化的鄉土世界。如果一個地區的文化是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的,沒有任何地域特色和民族風土人情,那就會失去吸引力。假如抽掉了安元奎散文中的風土人情、方言土語等,不但“龍川”味蕩然無存,就連作家的創作風格也會失去依托。

二、質樸精神的表現

作品隻有表現人性、表現真實的情感,才能不受時空的限製而成就不朽,安元奎以其如椽之筆為我們展現了古龍川世界的淳樸民情和人性光輝。

安元奎的散文中表現了古龍川人身上從裏到外透著人性中最本真的自然、率直和純情。《河水煮河魚》讓人們在慨歎古龍川自然之明淨的同時,沐浴到古龍川人的人性美。古龍川的人恪守著打魚的規矩,並不趕盡殺絕將魚一網打盡。打魚人就地將魚煮好後,連過路的生人也可以摻進來分享“河水煮河魚”。更為豪爽的是分魚,男人們看也不看,隨便提起一串丟給人群中的婆娘兒女,如果自家婆娘挑肥揀瘦,男人就會用古龍川的男性權威讓女人識趣地走開。

安元奎筆下的古龍川人思想單純,生活極其簡單,人們之間也相當真誠、熱情和純樸。《鄉場》中的男人用土產換來的錢慷慨地呼朋引伴地請人喝酒,被請的人也欣然笑納。他們喝酒極其簡單,不需下酒菜,但是人們不會偷偷吃獨食,因為在古龍川這是沒出息的表現,會被人小看的。人們之間的情誼沒有一絲雜念,沒有虛偽的假飾,沒有矯情的做作,不像“文明”都市中摻雜著利益或其它因素,展示了古龍川淳厚樸實的人情世態。

安元奎用淡淡的基調描述了的無聲勝有聲的濃濃親情。不善流露感情是鄉村人的特點,但他們之間的親情卻像陳釀老酒一樣在心底越釀越香。《田埂上的祖母》中的祖母經常往返於家與田埂之間,焦急地守候父親的到來和迎接我的身影,就算是常常落空也不放過一次希望。祖母在田埂上守候的身影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意象,這個意象飽含著不可言傳隻可意會的親情。

安元奎將筆觸鎖定在故鄉古龍川廣大民眾身上,通過對鄉土生活的世俗風情畫卷的描繪,表現了質樸精神的可貴,歌頌了古龍川世界的美好人性。

三、生態文化的反思

安元奎“作為農人的後裔,在作者的血脈裏依然流淌著父兄滯重的血液;他們的心,依然為日日劇變著的家園而悸動,他們如實地寫下目睹耳聞的故園的一切。”[5]他的散文毫不隱晦地展示了在城市化進程中地域民族文化逐漸消亡、鄉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與汙染的現實,表達了對鄉村文化及生態環境的憂思與更深層次的思考。

地域民族文化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反映一個地方的人文環境。但有的文化卻快要失傳了,這些寶貴的財富不應該隨著農村麵貌的改變而被拋棄,應重視對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民族文化的保留。安元奎的散文中,古龍川世界裏那些古老的習俗已經在逐漸地被“城市化”。如:《上席》中那種從席位上對長者的尊敬習俗較為少見了,甚至被冠以“迂腐”之稱;土家族的過禮、下書子等婚嫁習俗因被認為是繁文縟節而逐漸簡化甚至廢棄了,連最有特色的哭嫁也因年輕人的不會“哭”而聽不到那原滋原味的聲音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古龍川世界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改變了,與此同時,伴隨著這種生活方式的工具及歌謠也逐漸成為曆史。迫於生計,民間藝人和走船人早已改行,用於撐船的金竹長篙、榨房、鬥笠、嗩呐等古老的工具被放置於曆史的角落,船號、拉纖號子、嗩呐樂等民間藝術文化也被埋沒了,這正是安元奎散文中透出的淡淡的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