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表現·反思
文學評論
作者:黃尚霞
摘 要:安元奎的散文集《河水煮河魚》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麵展示了具有獨特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龍川世界,表現了古龍川源遠流長的質樸精神。同時,他也展示了在工業文明語境下古老的地域民族文化的逐漸消亡、鄉野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與汙染,表達了對鄉村文化及生態環境的憂思與更深層次的思考。安元奎的散文充滿了一種深切的悲憫感,他是一位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憂患意識的作家。
關鍵詞:展示;表現;反思;古龍川
作者簡介:黃尚霞(1980-),女,貴州印江人,文學碩士,貴州銅仁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沈從文用他的小說和散文構築了湘西世界,從此,邊遠的湘西世界聞名於世。在離湘西不遠的貴州銅仁境內,安元奎用他的散文集《河水煮河魚》展示了具有獨特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龍川世界,表現了古龍川的質樸精神,從此,不起眼的龍川世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然而,這個純樸的龍川世界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安元奎對變異後的龍川世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既彰顯古龍川,也評判古龍川的變化,是一位人文意識、鄉土意識非常強烈的作家。
一、獨特地域民族文化的展示
“地域民族文化”是某個或某幾個民族在某個區域長期生存生活及發展演變,形成一個族群獨特根性的與地域環境息息相關的一種山水人文係統。[1]地域環境的獨特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安元奎筆下的龍川世界依托著古龍川這條河而熠熠生輝,古龍川人的生活圍繞著這條河而展開。龍川世界裏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俗,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方言,民族氣息濃鬱。
安元奎筆下的古龍川地域環境獨特,景色是未經雕鑿的原生態的美景,絲毫不比精雕細刻的美景遜色。由於地勢的特殊和生產力水平低下,古龍川河上有過壯觀的拉纖隊伍和走船人,回蕩著悠揚的船號和拉纖號子,還形成了不成文的河規。憑借著河水的衝擊力,古龍川人在河邊修建了油榨房和碾坊,人們邊榨油邊唱榨歌。這條河的魚養育了古龍川人,也豐富了古龍川人的生活。“田埂”展現了貴州高原山勢的曲線美和鄉村地理環境的特色,它既可保持水土,還兼有鄉村小徑的功能。安元奎的散文展示了古龍川的地方色彩,他帶領著讀者重返純樸豐潤的大自然,讀者在與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身心滋養,體驗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意味。“地方色彩,能增加畫的美,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麼,但在別地方人看起來是覺得非常開闊眼界增加知識的。”[2]安元奎的散文使讀者開拓了眼界,特別是讓年輕人了解了那些已經成為曆史的景觀。
“民俗是生活文化的基本構成,民俗生活是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現,包括著人生的基本內容。”[3]文學作品中的民族風俗習慣,是構成民族風格的基礎,也是民族化的一個標誌。作家越熟悉,刻畫得越細致,作品的民族風格也便越凸顯。龍川世界裏的民族文化氣息非常濃厚:有嗩呐、鬥笠等民間藝術,有“風水”“上席”等民風民俗,還有婚喪嫁娶中的“過禮”“哭嫁”“發轎”“滿七”(對死者祭奠七七四十九天)、幹兒給幹爹“掛紅”等土家族特有儀式。民族精神是民俗的基礎和寄托,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支點。安元奎的散文作品中滲透著民俗風情文化,大大增加了其散文的地域特征和文化韻味,寄托著他對故鄉昔日生活的深切懷戀。
王希傑先生在其《漢語修辭學》中說:“方言成分的適當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鄉土氣息。”[4]安元奎散文中方言詞俯拾皆是,有:“歸一”、“手之舞之”、“掃皮(丟臉)”、“曉得”“家(ga)婆”、“幺”、“灶頭”、“條方(一塊切割成條狀的半肥瘦豬肉)”、“花圓酒”、“陶屋(堂屋)”……這些詞語源於當地百姓口語,透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安元奎的散文中還有很多具有地方性的對話,如:“你媽啷個不來?”、“用棕絲吊索扯起就展勁了”……這些語言體現了當地人的用語習慣,既生動形象又地道樸實,親切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