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魏金枝鄉土小說創作及其左翼轉向(1 / 3)

淺析魏金枝鄉土小說創作及其左翼轉向

文學評論

作者:趙坤 於文娜

摘 要: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崛起了“鄉土寫實”的小說流派,主要成員有王魯彥、台靜農、許傑、許欽文、彭家煌、魏金枝等人。他們致力於表現鄉土生活畫麵,描寫農村的風俗、禮教。當30年代“左翼”文學時代到來之時,“革命”話語占據了主要的地位,這些鄉土作家有些仍然堅持自己的鄉土創作,繼續描寫鄉間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有些則成為左翼鄉土作家,開始描寫農民因為壓迫和剝削而最終破產、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文章就以魏金枝的小說創作為例,分析“五四”鄉土文學和“左翼”鄉土文學之間有哪些轉變。

關鍵詞:魏金枝;鄉土創作;左翼新人;轉變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第一節“五四”文學的左翼轉向

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整體脈絡當中來看,“革命”的話語幾乎涵蓋了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盡管每個時期當中它們的曆史任務和內涵並不完全相同。

中國現代文學幾乎是與“五四”文學革命同時開始的。由於不同時期革命任務的不同,處於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中國現代文學發生了一次較大的轉型,“五四”啟蒙文學逐漸被“革命文學”所取代,“革命文學”成為該時期主要的文學潮流。與之前的“五四”文學相比,“革命文學”有著明顯的不同:“五四”文學主張的是人性的解放、彰顯個體的自由,提倡“人的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想要用文學的利器來喚起民族的覺醒,改變國人的精神麵貌,挽救民族於危亡。一切舊的觀念都被摧毀,“民主”、“科學”、“自由”成為新的思想進入人們的視野當中。所以在他們的筆下塑造的多是愚昧、病態、木訥、奴性的農民形象。而主張“革命文學”的左翼文學強調的是革命的自覺,它是在階級性的基礎上來觀照文學的創作,所以這一時期作家作品的內容大多是工人階級和農民在生活中遭受到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從而開始反抗,走上革命的道路。

隨著革命運動的愈演愈烈,有些作家受到政治的裹挾,在三十年代初期加入“左聯”,成為左翼作家。他們繼續鄉土之風的創作,但是在內容上則大不相同。此前,鄉土作家們關注的多是農民被奴役的精神狀態,批判封建製度,表現封建禮教和思想對人們精神的摧殘。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呈現出的是農村在封建統治下的閉塞、落後和破敗,農民的愚昧、野蠻、麻木、奴性,還有一些封建的舊禮教、習俗對農民的破壞,諸如典妻、水葬、冥婚。作者對他們持有的態度是即同情又厭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他們還缺乏一種對農村複雜社會關係的把握和階級關係的眼光,這些都需要通過左翼革命的話語來完成。“五四”鄉土小說重視的是文學的啟蒙作用,出發點是如何促使國民的覺醒;而左翼鄉土小說關注的是覺醒之後“應該怎麼辦”的問題。左翼鄉土作品內容上大多呈現農民的破產、農村的衰落,反映農民所遭受到的壓迫和剝削,從而產生革命的訴求,走上反抗的道路,探索農民破產之後的出路。“左翼”鄉土文學體現的是五四鄉土作家的文化批判向階級意識的轉換過渡特征。這一類的作家有王魯彥、台靜農和魏金枝。也有一些作家繼續描述鄉間田園牧歌的生活,遠離政治的喧囂,不隨波逐流,比如廢名。

魏金枝屬於浙東鄉土作家群,初期以詩歌和鄉土創作活躍在“五四”文壇,其後轉變為左翼作家。他的作品始終跟隨著社會的變化,並且能夠從與眾不同的角度來構思自己的作品。

第二節 魏金枝五四時期的鄉土創作

魏金枝是“五四”時期走向文壇、三十年代轉向左翼的作家,詩歌、小說、散文、雜文等都有所涉獵,但還是小說創作成就較高。

魏金枝的創作適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先後加入了晨光社和湖畔詩社,並且開始了小說和詩歌的創作。雖然前期魏金枝的創作以詩歌為主,小說創作並不是很多,隻有寥寥幾篇,但是也贏得了不少的重視。魯迅在編輯《中國新文學大係第四集·小說二集》時就選用了他在1925年寫作的《留下鎮上的黃昏》,並且在序言當中說他的小說“描寫著鄉下的沉滯的氛圍氣”。以此為契機,魏金枝開始以鄉土作家的身份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