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桃花扇》的悲劇性
文學評論
作者:邵琰婷
摘 要:《桃花扇》發生在朝代更替時期,悲歡離合加上興亡感慨構成了整部劇作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決定《桃花扇》成為了一部有著多重悲劇性的悲劇。本篇將從愛情發展的悲劇、人物的悲劇、曆史的悲劇三方麵來論說其悲劇性。
關鍵詞:《桃花扇》;悲劇性;李香君;侯方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一、愛情發展的悲劇
《桃花扇》描繪了南明末年一代秦淮明妓李香君與清流文人侯方域愛情的悲歡離合。貫穿全劇作的始終都是情,其中主要為侯方域和李香君兩位主人公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而這一段曠世淒美的愛情,夾雜在亂世大環境中,這也暗示其悲劇結局產生的必然性。
(一)侯、李愛情之悲
侯、李的愛情生於混亂時局。愛情從二人相互欣賞開始,再由容貌之愛上升到誌同道合之愛。在兩人相離、時局混亂的歲月裏,愛情是他們唯一的情感支撐。無論是香君拒嫁田仰,苦守郎君歸來,還是侯生手執血扇,痛呼香君,感情尤見真切。
作者對侯、李愛情的處理又采用了“熱文冷收”之法。於經曆萬般煎熬等候後,離人聚首。可在張道士的斷喝下,侯、李終是斷情入道。當炙熱愛情逢上國破家亡,愛情終如疾冷之風被吹得四散。
(二)“桃花扇”之悲
一柄染著鮮血、包含濃情的“桃花扇”貫穿侯、李二人愛情始終。桃花扇是整部劇作發展的主線之一。從侯生題詩贈扇於香君,到香君守貞反抗時鮮血濺於扇上,再到龍友在扇上畫出桃花,最後道士怒撕桃花扇,一係列過程都是圍繞“桃花扇”展開的。一把“桃花扇”見證了兩人愛情的悲歡離合、生命的圓缺不定,其命運一如劇中人物般慘淡而終,終被撕裂扯碎。“桃花扇”碎了,它所見證的那段滄桑曆史隨風飄散,它所象征的侯、李愛情也隨之破碎。
二、人物的悲劇
(一)李香君
李香君是我國明末秦淮名妓的典型代表。聰明伶俐、才貌雙全、為人剛烈又不失溫柔。中國古代女子所應有的優秀品質,她幾乎全有。她的形象是一種柔美與壯美的結合。柔美來自於女性天生的柔弱;壯美則來自她對愛情的執著和自身價值的自覺追求。
縱觀整部劇作,李香君並沒有像平常的青樓女子般將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作為自己人生奮鬥的唯一目標,而是自覺地把追求自我社會價值和自我人格的實現放在首位。愛情,顯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從不甘於僅僅做一個普通的才藝超群的女子。在當侯方域欲聽從楊龍友建議,為阮大铖做事時,她連忙“拔替脫衣”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強烈的反對的立場。同時,她也能敢於怒斥權奸害民誤國。不畏強權、剛烈勇敢是李香君身上所彰顯的精神魅力。
李香君的悲劇不如以往的青樓女子是因為男子背叛負心而造成的,她的悲劇在於她渴望愛情,但卻更追求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格的獨立。當最後國破家亡,二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她選擇放棄塵世的幸福。理智與情感,放棄哪一方結局都注定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