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象不同複現的審美意味
文學評論
作者:高帆
摘 要:意象是意境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意象構成不同的意境,在詩詞審美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相同意象的不同組合與不同複現卻可以建造不同的意境,衍生不同的審美效果。原型意象經過改造重組,升級為不同的意境,相同的底色下卻有不同的美。
關鍵詞:原型意象;組合;複現;審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一、原型意象
弗萊說,“原型”是“那種在文學中反複使用,並因此而具有了約定性的意象”。基於這個原因,在詩詞中確實有不少意象,在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的筆下反複演繹,其原始涵義在傳承中獲得了穩定性。例如:梨花意象。梨花和其他花一樣,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李重元《憶王孫》)“甫能灸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秦觀《鷓鴣天·春闈》詞)“夜卜燈花,晨占鵲喜,雨打梨花晝掩扉”(瞿佑《剪燈新話》)“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戴叔倫《清平樂》)“鎖楊柳春風之院,閉梨花夜雨之門。(瞿佑《剪燈新話》)”“煙籠竹葉涼生案,雨濕梨花靜掩扉”(方孟式《寄盛夫人》)“記當日、門掩梨花,翦燈深夜語。”(史達祖《綺羅香·詠春雨》)這些詩詞句子裏都出現了梨花意象,但卻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各篇的具體內涵自是各有特色。在這組詩詞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有梨花意象外還出現了雨、門的意象,為各自的藝術境界塗染了一層濃濃的淒苦、悲思的色調,引起欣賞者心靈的強烈震撼。像這樣的相似例子,在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而這些意象出現在不同的詩句中便具有了特定的含義。
在上述詩句中都出現了三個基本意象,雨、梨花、門,它們的原型意象基本都是自然界的實物,原本沒有什麼含義,卻被作者賦予主觀情感,便具有了某種特定的內涵。那些內涵中凝結了曆史所賦予的穩定意義的意象,就是原型意象。梨花,隻是百花中一種不起眼的花,既不妖嬈也不豔麗,潔白無瑕,芳姿曼妙,而梨花的開放也是在繁花落盡之後。所謂“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一樹獨白,純潔似雪,象征著高潔與典雅。常常在晚春凋零的梨花卻也經常和暮春的淒涼聯係起來,被賦予一種淒美的涵義。“梨花一枝帶春雨”往往描述的是憔悴的美顏,讀來使人不覺淒苦悲涼。“隻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則是傷春的表現,黯然神傷。門則是一種客觀物件,卻是阻隔的意思,這就為簡單的物件賦予神秘的色彩,為詩詞創作塑造意象提供無限可能。作為阻隔的一種物件,門與牆有本質的區別。牆不能挪動,一隔就是永久,內外都無法窺見,顯得肅穆而莊嚴。門相對來說就具有隨意性,可以任意活動,這也為詩人營造氛圍創造無限可能。它可以是富貴帝王家的多重門,可以是窮苦人家的柴門;可以是半月式的無門,也可以是圓形小門;可以是庭院深閉門,也可以半掩門甚至虛掩門。“深閉門”是一種深沉,“靜掩扉”是一種祥和,“掩重門”更是一種紅樓夢大觀園似的厚重。雨是自然中最常見的一種意象,而大自然對人的心理投影則會在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沉澱下來,成為超越時間的普遍體驗。原型意象在自然生成中就具有諸多契機,自然中的事物則成為詩人發揮的主要資源地。雨作為最常見的一種自然意象,往往最能激發詩人的靈感,容易產生某種美感。雨經常帶有地域性,季節性,時令性。所以詩人筆下的雨是隨著環境、氛圍所使用的。春雨細柔溫潤,給人帶來暖意;夏雨狂躁猛烈,給人燥熱之感;秋雨蕭瑟荒涼,讓人倍感淒美;冬雨則是滲透了徹骨寒的意韻。西北大地雨少但強勁,江南多雨而纏綿。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寫出兩種天氣給人的不同感受,雨中景物別有一番景致,綿綿細雨所造成的迷蒙景象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朦朧細雨中,在畫船中聽雨眠也是江南好的一種體現。在以上的例子中雨則是隨著大景觀的轉換而變化的,“雨打”則營造了一種淒苦和荒蕪的景致,形成一種特定涵義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