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詩十九首》看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
文學評論
作者:吳波
基金項目:陝西鹹陽師範學院2010年校級教育科研項目“結構主義理論視野下的唐寅詩歌研究”,編號:10XSYK325。
摘 要:《古詩十九首》是漢末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代表了漢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的一麵鏡子。
漢末社會的動蕩,使得士人長期離鄉背井,於權貴之間謀生卻往往不能得誌,這種境況便使他們陷入了失望、悲憤,傷感的心態之中,形成了漢末士人獨特的生活感受。在創作實踐和審美觀念上,由於受到這種境況的影響,漢末士人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古詩十九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即:漢末士人在傳統文化和所處時代的雙重影響之下,麵對人生價值的實現,除了注重現實人生的獨特心態外,更多地表現在關注社會現實。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漢末;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漢末到魏晉是一個“人的覺醒”的時代,時代處於劇烈的動蕩之中,個體生命朝不保夕,時代的動蕩,個人的境遇,使人開始關注和思考自身的命運,在此,個體的生命意識蓬勃而發。漢魏之際的諸多作品,從最具代表性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可以看出當時文人對於人的生命意識的流露和抒發,體現出生死離別,患難相聚的情感。本文將通過分析《古詩十九首》,並考察其所處的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政治思想背景、以及《古詩十九首》當中所體現出的對生死離別,患難相聚的情感來看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漢魏時期,在中國古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處於一個動蕩的時期,社會環境動蕩,各種思想相互交融,五言詩達到一個新的繁榮時期,這對於後世文學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這段時期的文學思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生命意識以及其中的抒情藝術對於漢代詩歌文學的研究是有一定意義的。
一.創作背景
(一)作者及創作時間
《古詩十九首》最早出現在《文選》中,因為無法確定年代和作者,因此蕭統命名為《古詩》,曆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評價甚高,在學術界,大多認為這些“古詩”產生於東漢末年的數十年間,是五言詩中最具代表性性的作品,它的作者大多是漢朝末期的失意文人,並不是一人一時所完成的。鍾嶸稱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1劉勰將其比喻為“五言之冠冕”2。明代陸士雍稱讚《古詩十九首》:“近於賦而遠於風,故其情可陳,而其事可舉也。”3。由於曆代文人對《古詩十九首》的高度評價,使它在文學上曆經千年而不衰。
(二)社會背景
《古詩十九首》創作於漢末,這一時期,政治局勢混亂不堪,同時社會風氣不良,奸臣當道,賢良備受迫害,出現一係列腐敗現象。在此同時,地方上的官吏,也在兼並土地,敲詐勒索,使有錢人權勢更大,窮人被剝削的無法生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農民起義不斷。又由於自然災害和戰爭頻發的影響,使得天下時局混亂不堪。在日益加劇的種種社會危機下,使漢王朝的政權日益衰落。
中下層文人在這種時局日益混亂的社會背景之下,對個體生存價值也越來越關注。他們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在精神上飽受思鄉之情,同時也飽受著事業無成的折磨,在仕途渺茫,前途未卜的情況下,詩人的視野中湧入了錯綜複雜的感情,對人情淡薄的悵惘,對世態炎涼的惆悵,都升華為普遍的人類感情和集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