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學》與《古書版本鑒定》
文學評論
作者:孫博
摘 要: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是兩部版本學高水平著作,文獻學入門必讀書目。本文通過對兩書進行對比,對其中的版本學知識進行客觀綜合性的評價。
關鍵詞:《古籍版本學》;《古書版本鑒定》;比較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版本學是古典文獻學的組成部分,但到近代才逐漸形成專門的研究體係。版本學的著作有清人葉德輝的《書林清話》,標誌著中國古籍版本學走向獨立。之後的版本學著作如錢基博《版本通義》、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等,使中國的古籍版本學逐步成為一個體係。筆者就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進行比較,得出更好的結論。
一、體係完備,各有千秋
黃著分為“緒論”、“版本史和版本鑒別”、“版本目錄”三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章,按代順序將各時期的版本特點及鑒別方法統一起來,讀者既能了解版本學的發展,又能熟悉各時期版本的特點。講宋刻本時,他按照宋浙本、宋建本、宋蜀本,遼本和金平水本的順序,從字體、版式、諱字、等方麵闡述。這樣的框架設計,清晰而不雜亂,利於入門者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李著則更加全麵。全書分為“史證編”、“版本編”、“鑒定編”三部分,“史證編”中,詳盡介紹書籍的產生過程、裝幀藝術等,為版本鑒定做了鋪墊。“版本編”重點介紹版本基礎知識,如版本、版本學、善本的概念與界定、版本類型等,條理清晰,語言平實。“鑒定編”對一般刻本書、活字印本書、抄寫本書的鑒定方法做了介紹。總結了宋、元、明、清刻書的特點,依據序跋、牌記、題跋識語等來鑒別。
二、觀點明確,各抒己見
黃著根據經驗寫成,論述多有創新。李著是吸收了前人經驗,表述引經據典。下麵從對版本鑒定的幾個問題的不同見解來進行比較。
1、 關於版本與善本問題
黃永年提出“版本不能等同於善本”,認為“由於認為善本以外的版本就無足輕重,甚至以善本來代替版本,把古籍版本學局限與善本來探討研究,那就不合適了。”對為編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而製定的判斷善本的“三性九條”提出質疑,“其實,‘三性’中的後兩條很難成立……清末民國初還有一些高水平學術著作仍用雕版印刷……但也不能進入善本的行列,原因是時代太近。可見真起作用的隻有一個性,即曆史文物性,是‘一性’而不是什麼‘三性’。”黃永年把善本區分為校勘性的善本和文物性的善本兩類,對善本問題提出了較恰當的論斷。
李致忠從善本最初概念出發,提出了“珍本”的概念。通過張之洞“足、精、舊”的善本三定義等資料,提出了善本的概念,其實也是遵從“三性九條”之學說。“凡具備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或雖不全備而僅具備其中之一之二又流傳較少者,均可視為善本。”從這一點看,黃永年先生的觀點更有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