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岑參寫景詩的地域審美特征
文學評論
作者:楊蕊寧
摘 要:岑參雖以邊塞詩而譽滿盛唐詩壇,但其寫景詩也毫不遜色。他早年隱居嵩陽時的寫景詩清麗質樸、恬淡雅致。中年兩度出塞,其寫景詩濃墨重彩、壯美雄奇。晚年寓居蜀地的寫景詩,將回歸的心靈寄托於蜀中山水景色之中。活動地點的轉移和生活環境的巨大變遷使詩人作品中的景色呈現出不同的景致和特點。
關鍵詞:岑參;寫景詩;地域
作者簡介:楊蕊寧(1980-),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岑詩尚主景”1。岑參現存詩作四百零三首,其中寫景詩一百餘首,占其詩歌總數約四分之一。岑參寫景詩既涵蓋他少年時代隱居嵩山和暮年寓居蜀中期間膾炙人口的寫景佳作,也包括他兩度出塞,以邊陲風景物候為描寫對象和表現內容的邊塞景物詩。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2可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無疑是影響文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少年隱居嵩山描述清麗之景
岑參少年時曾隱居嵩陽,其“十五隱於嵩陽,二十獻書闋下”(《感舊賦》)。嵩山作為天下名山和佛教禪宗的發源地,有古木流泉、奇峰峻嶺的優美風景和清淨空寂的佛禪境界,優雅安靜的生活環境使岑參的詩歌自然流露出閑淡雅致的特點。詩人將目光聚焦於山林、清溪、佛寺等清幽之境,這些地方山明水秀,使詩人情不自禁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可以說,林泉生活不僅培養了詩人感受自然的能力,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審美習慣和創作風格。
岑參早年的詩作喜用暖色調來營造山水林泉的多姿多彩,在“結宇依青嶂,開軒對翠疇”(《南溪別業》),“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秦山數點似青黛,渭水一條如白煉”(《入蒲關先寄秦中故人》),“酒光琥珀色,江色碧琉璃”(《與鮮於庶子泛漢江》)等一係列詩句中,詩人以“青嶂”、“翠疇”、“金龍”、“青黛”、“白煉”等色調的清淡雅致配上“赤”、“碧”、“金”、“琥珀”等絢爛繽紛的色彩,營造出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詩人或描寫雨後山中雲霧的升騰繚繞,或抒發雨後清新濕潤的感受,栩栩如生的景物白描,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岑參筆下的山泉、古木、峻嶺、青峰,都飽含著他對大自然真摯的情感,形成了他這一時期寫景詩內容清新純真,感情樸實單純的特點。
此外,岑參寫景詩善用一係列動詞將靜態的景物連接起來,使詩句顯得生動活潑,充滿動感。如:“竹林喧暮鳥,花缺露春山”(《丘中春臥寄王子》),“春雲湊水深,秋雨懸空山”(《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入都》),“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宿東谿王屋李隱者》),“日色隱空穀,蟬聲喧暮村”(《緱山西峰草堂作》),“回廊映密竹,秋殿隱深鬆”(《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這些詩句中既有靜態的“竹林”、“春山”、“河田”、“空穀”,也有動態的“喧”、“露”、“隱”、“映”、“吐”、“湊”、“懸”,這種動靜結合的手法,以動顯靜,以靜襯動,使原本靜態的景物頓時橫生動態之趣,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岑參早年寫景詩寧靜恬淡詩歌意境的表現與詩人所處的清麗山水的生活環境是決然分不開的。詩人之所以如此放任不拘、清靜無為地享受山野林家之樂,是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和習染所致,他對自然景物色彩與形狀之美的抒寫,完全源於其自由自在、未經雕飾的純真之心。
二、中年邊塞寫景詩表現西北邊地奇景
岑參可謂是唐代詩人中的探險家,他的邊塞寫景詩以浪漫幻想、奇妙誇張的藝術手法生動傳神地描繪西北邊地的奇異風光。邊塞遼闊的地域和雄渾壯麗的景色將詩人的視角引向更廣闊的領域,西北的荒涼苦寒使他的寫景詩風格大變。壯美的景色孕育出壯麗的詩風,換言之,岑參邊塞寫景詩壯美雄奇風格的產生,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邊地風光和新奇景物給詩人造成的視覺震撼與心理衝擊,異域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開拓了詩人的眼界和胸懷,也擴大了他寫景詩的表現範圍。
對於岑參而言,眼前獨特的邊疆物候、極端天氣都是新鮮刺激的,詩人對此也傾注了很多的筆墨。二月的江南正是春光明媚、碧草芳菲的景象,而眼前的邊塞卻是“秋雪春仍下,朝風夜不休”(《北庭作》)的寒冷蕭條之景。八月的內地秋色宜人、瓜果飄香,而詩人在邊塞體驗到的卻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季節反差與視覺衝擊。眼前的景色使詩人敏感的心境專注於邊塞獨特的物候特點上,通過對具有地域特征的物候景觀的刻畫與描摹,為我們展現了一幕幕瑰麗雄奇、充滿異域情調的特寫鏡頭。在“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晻靄寒氛萬裏凝,闌幹陰崖千丈冰。”(《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等詩句中,岑參對邊地氣候的苦寒做了淋漓盡致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