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馬修·阿諾德的文化信仰論(1 / 3)

試論馬修?阿諾德的文化信仰論

文學評論

作者:賀瑩瑩

摘 要:馬修·阿諾德,維多利亞時期重要的詩人兼批評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多佛海灘》,指出了阿諾德對於維多利亞時代信仰危機的擔憂。阿諾德用文化複興以拯救信仰危機的觀點也在當時的文藝界影響較大。他著名的批評功能論,以及他關於宗教和文化關係的看法都是學者們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信仰危機;批評功能;文化;宗教

作者簡介:賀瑩瑩(1990-),女,山東聊城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3

馬修·阿諾德作為維多利亞時期乃至整個文學評論史上最為重要的詩人兼批評家,其文學信仰思想和文學批評功能見解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詩歌即人生批評”的論調也為他在文學界贏得了盛名。這位在英國文壇和思想界有顯赫的地位批評家雖詩作不多,但卻被後人推崇至與Alfred Tennyson和Robert Browning齊名。他的《多佛海灘》、《被遺棄的人魚》等重要的幾首詩都表現了他在當時所思考的信仰危機問題,比同時代其他作品更加深刻的關注了英國社會急劇變革下人們遭遇的信仰上的崩潰。

本文就他的《多佛海灘》中所表現出的他對於英國當時信仰危機的擔憂予以討論。

多佛海灘

馬修·阿諾德(1822-1888)

王道餘 譯

今夜海麵平靜。

潮水漲滿,明月高懸

海峽之上;對麵法國海岸

燈光明滅;英格蘭絕壁聳立;

遠處的寧靜海灣,閃爍、無邊。

快來窗邊,夜晚空氣如蜜甜!

唯一的是,從那長長的海浪線,

從那大海和月光漂洗的土地交會之地,

聽啊!你聽得見那嘎吱嘎吱的呐喊

那是海浪帶著卵石退去,又拋起,

再次回來時,將其送上高地,

一來,一去,周而複始,

有張有馳,不慌不急,帶來了

憂愁的永恒調子。

遠古的索福克勒斯

曾在愛琴海將它聽見,帶給

他腦子的是人類不幸之汙濁的

落落起起;我們

在這聲音裏也找到一個思想

當在這遙遠的北海岸邊將它聽見。

信仰之海

也曾一度漲滿,圍繞地球的海岸

如同一卷明麗的腰帶伸展。

但如今我隻能聽見

它憂鬱、綿長、退卻的呐喊,

在後撤,和著夜風的

呼吸,撤下這個世界碩大陰沉的邊緣

和赤裸的碎石灘。

啊,愛人,讓我們彼此

忠誠堅貞!因為這個世界,它

像夢幻之地在我們麵前攤開,

如此多樣,如此美麗,如此嶄新,

其實沒有歡樂,沒有愛情,也沒有光明,

沒有確定,沒有平和,痛苦也沒有助援;

而我們在此也如同身處暗夜的平原,

響遍了抗爭鬥殺的陣陣雜亂警鳴,

有如無知的隊伍趁夜交兵。

詩歌以大海暗喻英國社會。第一節以景物描寫為主,大海的漲潮退潮,寧靜中夾雜著不安。詩人用看似平常的自然現象來反映他內心的跌宕與不平靜,暗喻人類社會思想信仰的高漲與低沉。第二節,詩人聯想到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斯勒,也曾佇立在愛琴海邊思考人類命運,進而引發他對當代社會的沉思。第三節直指主題,將大海比作人類的信仰,雖然也曾“如同一卷明麗的腰帶”,指引人們的方向,現在卻是“撤下這個世界碩大陰沉的邊緣”。最後一節中,詩人指出信仰缺失的社會,隻能是“暗夜的平原”,在痛苦和激蕩中,“無知的隊伍趁夜交兵”,人類社會混亂不堪。阿諾德以其細微獨到的觀察力,察覺到了崇尚物質和功利,充滿市儈氣息的社會中古代文明和宗教信仰麵臨的危機。阿諾德認為,在維多利亞時期,沒有一個不被動搖的教條,沒有一個不被質疑的官方認可教義,沒有一個永不消逝的傳統。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方麵都麵臨著長久以來精神上信仰的崩塌。

詩歌中反映出的信仰危機正是阿諾德試圖解決的問題。他將英國社會劃為三大階級。貴族階級野蠻人(barbarian),中產階級非利士人(philistine),勞工階級群氓(populace)。他認為既然中產階級取得了英國的統治權,那就應該重新塑造形象,從粗魯的非利士人轉為情感細膩的文化人。至此,他將解決信仰危機的希望寄托在了文化修養的提高上,將信仰複興與文化複興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