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貝弗利·法默《海豹女人》中的神話傳說象征藝術(1 / 3)

論貝弗利?法默《海豹女人》中的神話傳說象征藝術

文學評論

作者:劉沙沙

摘 要: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海豹女人》是其重要的長篇小說。法默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象征手法,就是引用神話傳說的特定含義來揭示小說的主題。本文通過對這部小說中海豹女人和塞繆爾·泰勒兩個神話傳說進行象征意義解讀,從而揭示女主人公達格瑪在各個不同人生階段的內心衝突和複雜的心路曆程。

關鍵詞:海豹女人;象征;神話傳說;塞繆爾·泰勒

作者簡介:劉沙沙,女,生於1984年,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助講,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澳大利亞女性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3

作為澳大利亞著名的女作家之一,貝弗利·法默(Beverley Farmer,1941—)吸引了眾多批評者的目光,廣受人們關注。法默創作的旺盛期正是西方女權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因此,她善於刻畫各種處於人生關鍵時刻的女人,她們被拋棄、被背叛、選擇離開丈夫或情人,她們試圖在社會和心理上取得獨立,這正是女權主義作品常見的題材,但不同的是,法默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麵對危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地去改變,麵對男性壓迫時沒有積極地反抗,而是“退回到代表‘女性’空間的母親、自然、瘋狂和死亡之中”。 女性角色的被動性是法默小說一個有趣而充滿爭議的特點。

1992年,法默發表了長篇小說《海豹女人》。在這部小說中,法默采用了豐富的象征主義元素來闡述一個女人痛苦的生活經曆以及複雜的內心生活這一文學主題。女主人公達格瑪(Dagmar)是丹麥人,在丈夫死於海上事故後,她如同那個失去了海豹皮的海豹女人一樣,在陌生的環境中進退兩難,渴望重返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和文化。然而,想要融入澳大利亞生活,卻最終認識到她不屬於這裏,於是回到了她在丹麥的自己的家。海豹女人的悲劇和達格瑪的經曆不無相似之處,她們最後都離開了自己的愛人,回到了故鄉。通過象征的運用,法默把主題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本文旨在詳細闡述象征手法是如何深化小說主題的。

一、海豹女人的象征意義

從文章的標題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海豹女人在這篇小說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這部小說的題目就叫做《海豹女人》,同時在小說的最後一章,也就是後記的小標題也叫《海豹女人》,而且此後記與前文完全脫節,全篇描述的就是海豹女人這個神話傳說:海豹女人是古老傳說中的一種精靈,當海豹女人的海豹皮被拿走,他們就不能回到海裏,隻能被迫留在陌生的陸地上生活。一天,一個漁夫拿走了正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海豹女人的海豹皮,由於沒有辦法回到大海,於是這個海豹女人就和他生活在了一起。突然有一天,海豹女人發現了藏在箱子下麵的海豹皮時,她猶豫了,但是大海的召喚,對自由的向往,使得她最終穿上了海豹皮,返回大海,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家鄉。等漁夫打漁回來,發現了海豹皮和妻子同時消失的事實後,他每天都傷心地站在海邊,呼喚著心愛的妻子回來,一位老人看見後就詢問情況,並告訴漁夫他可以帶他去見自己的妻子,於是他們二人就潛入海裏。就在海豹女人準備結婚的時刻,漁夫出現了,他懇求她回到他身邊,最終海豹女人動情了,又回到了陸地,與漁夫一起生活。但是在陸地的生活跟以前一樣,她處處覺得陌生,感覺生活沒有生機,就開始尋找海豹皮,最後還是在一個空柱子裏發現了自己的海豹皮,她穿上它,可是她又一次猶豫了,想著深愛著自己和自己深愛著的漁夫,但是陸地生活的不如意還是使她下定決心,於是她流著眼淚返回了大海。這次漁夫發現妻子離去之後,傷心欲絕,隨後也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達格瑪(Dagmar)是丹麥人,在她的丈夫費恩(Finn)死於海上事故後,她回到了他們最初居住過的澳大利亞,在維多利亞的一處海邊度假地幫朋友菲和鮑勃照看房子,在那裏居住了幾個月。在這棟她曾經度過蜜月的房子裏,她逐漸平複了心中的悲傷,並與一名叫馬丁(Martin)的男子墜入了愛河。但是達格瑪如同那個失去了海豹皮的海豹女人一樣,在陌生的環境中進退兩難,渴望重返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和文化。達格瑪想要融入澳大利亞生活,卻最終認識到她不屬於這裏,於是回到了她在丹麥的自己的家。海豹女人的悲劇和達格瑪的經曆不無相似之處,她們最後都離開了自己的愛人,回到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