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2666》
文學評論
作者:王曦
摘 要:《2666》是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由五部分構成,被稱為21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雖然此書厚達1頁左右,似乎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但事實卻是自從其在海外和中國市場初一現身即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評論界對它也是讚譽一片。通讀全書之後給人帶來的不是暢快淋漓,而是心裏反增加了無數困惑。本文作者旨在從作者、書名和正文(故事)部分分析《2666》的卓越之處,分析其在全球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羅貝托·波拉尼奧;2666;故事內容
作者簡介:王曦(1981-),女,碩士,四川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與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手中捧著《2666》,心裏不免泛起一絲感慨——我有多久沒有認真拜讀過如此厚重的一本書籍了?是的,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長篇小說《2666》,“厚重”就是首先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印象。這是一本極有分量的書,它的厚度(中文譯本,由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趙德明翻譯,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2年聯合出版發行)高達872頁,捧在手裏就像是托著一塊磚頭。但是更不可忽視的是,“厚重”不僅僅指它的重量,更是指它在極短的時間內所獲得的聲譽和受到的追捧,那才是真正不得不讓人咋舌的地方。《2666》被稱為21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超越了《百年孤獨》的驚世之作。在美國,《2666》的英譯本登上了暢銷書榜,並於2009年獲得“國家圖書批評家獎”(該獎以前從未頒給過翻譯作品和已故作家),《時代周刊》將此書評為“2008年度最佳小說”,《紐約時報》也將此書列為年度十佳圖書之首,《洛杉磯時報》將其稱為年度最佳小說。它在短短時間內便斬獲了2009年美國全國書評人協會最佳小說獎,25年來百部最佳西語小說等獎項。可以說,評論界對《2666》的評價幾乎是一片倒的讚譽。
在《2666》麵世之初,出版社隻先行製作了50本快樣本提供給媒體一試,可當時有文化版麵或閱讀副刊的報紙幾乎都登載了這個從倫敦到紐約“千呼萬喚始出來,人人都愛波拉尼奧”的消息。翻閱眾多文化報道,評論皆稱其為一部“偉大作品”,但是緣何“偉大”?讀者卻很難尋覓解釋其所以然的文字,這不免令人心中起疑。本文作者正是基於這樣的基礎發表一二拙解。
一、關於作者
《2666》的作者羅貝托·波拉尼奧為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2003年因為肝髒功能損壞卻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50歲。提到作者,就不得不提到他堪稱傳奇的人生經曆。波拉尼奧的童年是在智利的很多落後小鎮度過的。她的父親萊昂·波拉尼奧是一個卡車司機和業餘拳擊手,母親維多利亞·阿瓦諾斯在學校教數學和統計。1968 年,波拉尼奧舉家遷到墨西哥城。對波拉尼奧來說,他的青春就是從那裏開始的。他經常逃學,就是為了讀自己喜歡的書和寫東西,甚至還經常偷書,暗中跟蹤自己欽佩的作家。其實通過查閱波拉尼奧的生平簡曆可發現,他的寫作是從詩歌開始的。他年輕時曾在墨西哥和好友一起發起名為“現實以下主義”(Infrarrealismo)的地下詩歌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真正開始小說的創作時他已經40歲了,但那並不妨礙他豐富作品的問世(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而且在他過世後所獲得的讚譽不斷。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稱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評論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膽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