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利場》女主貝基夏普性格形成的精神分析(1 / 2)

《名利場》女主貝基夏普性格形成的精神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曾芸

摘 要: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名利場》女主角貝基夏普性格的形成原因,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探討此種性格對其好友、丈夫、兒子的一些影響,以及我們能從貝基夏普身上學到的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品質,並且對其身上的過分利己而又不擇手段的病態性格予以規避。這本書所描繪的社會現象與當今社會風氣不甚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精神分析;貝基;性格

作者簡介:曾芸 (1992.1-),女,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學作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名利場》 主要描寫女主人公貝基夏普在社會上受到歧視,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過程。這個人物並不邪惡,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時代的產物。而現今對該作品的研究主要在女性主義、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方麵。本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女主角貝基夏普性格的形成及其影響,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借鑒。

1、貝基夏普性格的形成

奧地利著名科學家弗洛伊德經過長期的研究和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不僅歇斯底裏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識的背後都可能具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和衝動,因不被社會習俗、道德法律所容許,必須被壓抑下去而不被意識到。這些被壓抑於心靈深處的欲望和動機構成了人的潛意識,它是人類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動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一種壓抑很久的宣泄反抗,此種緊張與抑製衝突、記憶或觀念有關,常伴有對痛苦經曆的回憶。貝基夏普出生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女性的地位取決於出生家庭及婚姻。貝基夏普的母親很早就過世,她的父親靠微薄的賣畫收入支撐家庭,她的家庭都被周圍的鄰居排斥。夏普從小就被孤立,沒有玩伴。之後寄宿學校的成長經曆使得夏普的成長更加缺乏父母長輩的關懷,院長對其也冷漠刻薄,身邊沒有玩伴,種種原因養成了夏普性格的倔強與叛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在進行反抗,譬如:離開孤兒院的時候,她用院長聽不懂的法語道別。獨來獨往的校園生活,遠離那些通通看不起她的人。夏普的反抗並非偶然,是長時間累積的必然。

2、貝基夏普性格對他人的影響

精神分析上有個分支為潛意識,潛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並且這種影響不知不覺。首先,貝基夏普一手毀掉了她好朋友艾米麗亞的幸福。艾米麗亞的丈夫愛上貝基夏普,在舞會上給貝基留小紙條,想帶貝基私奔,艾米麗亞卻深愛著丈夫,視丈夫為自己的所有。這一段風流韻事使得艾米麗亞幾近崩潰;並且貝基夏普接近艾米麗亞的目的也並非隻是簡單的友誼,苦心經營、慢慢接近艾米麗亞,也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同時,夏普對兒子也不為關心,貝基夏普忽視對兒子的關心教育。她不怎麼和兒子說話,在兒子不到十歲的時候就送其去寄宿學校,她認為兒子是個麻煩,兒子生病的時候,她覺得兒子影響了她唱歌跳舞;再有,貝基夏普甚至對丈夫不忠,她背叛丈夫,與一公爵關係曖昧;夏普與她丈夫結婚的原因也是因為其丈夫可能繼承一大筆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