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社會批判嗎

文學評論

作者:孫伯翰

摘 要: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於《陰謀與愛情》這部作品的評價重點都是在“啟蒙”與“批判”上。作為18世紀德國文學“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代表作,席勒的這部《陰謀與愛情》固然表達出了這樣的內容,但是他的魅力就真的隻在於此麼?我要探討的,就是《陰謀與愛情》這樣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他的魅力在哪?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樣的文藝作品呢?

關鍵詞:社會價值;衝突;觀眾

作者簡介:孫伯翰,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西方戲劇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想要探究《陰謀與愛情》魅力的來源,就必須了解造成其中主人公費迪南與露易絲愛情悲劇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造成他們的悲劇的原因分為兩種,一是封建製度,這是以往的作品分析中所側重的。二是個人原因,這是各個時期眾多愛情悲劇都包含的重要因素。從劇本整體上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在席勒筆下,上層貴族像公爵、宰相、侍衛隊長這些人均以反麵形象出現,因此在評論《陰謀與愛情》中的人物形象時,我們常常會說:“宰相瓦爾特是劇中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1]這樣以階級身份而非人物個性來做出的判斷。這裏麵自然牽扯到了對於封建製度的批判,對青年人的讚揚。在評價劇種的愛情衝突時,許多人也會說“斐迪南和路易斯戀愛的壁壘是市民階級和封建階級的對立。”[2]這部作品是有當時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背景因素在裏麵的,而且這種因素被席勒明確表達了出來。但是,撇開時代因素不談,一對年輕人之間戀愛,受到惡勢力的阻礙最後釀成悲劇的故事模式,也還是從古至今各種文學、戲劇表現愛情悲劇的重要傳統。從這個角度上說,這種模式的重點在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非對於所謂封建階級的批判。

對於《陰謀與愛情》來說,他的魅力產生於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封建階級與封建製度的批判,還是文學傳統中的個人間的衝突造成的悲劇。簡單來說,我們要弄清的是,《陰謀與愛情》的魅力到底是社會價值,還是作品的故事。

時代在變,社會構成在變,相似的故事卻在不斷出現。我們把《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內容挑出來並不複雜,這就是一個男女主人公相愛,卻受到家長及第三方阻礙的故事。此種題材,既可以寫成悲劇,甚至也可以寫成喜劇,無非是故事走向不同而已。寫的比較經典的悲劇,就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寫的比較經典的喜劇,就可以是現在還在熱播的瓊瑤的《還珠格格》。同樣,這種故事也可以表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席勒用在《陰謀與愛情》中表現的就是反封建專製。而同樣是悲劇,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表現出來的是反對家族仇恨。而到了中國孔尚任的《桃花扇》卻是“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當然,他們的主題是不一樣的,情節有著巨大的差異,可是故事的核心卻都是相愛的一對戀人與阻礙他們的因素做鬥爭。這種阻礙他們的因素,無論這種阻礙因素是社會的、家庭的、倫理道德的、最終還必須要以人表現出來,說到底,就是人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