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天》與《變形記》的比較分析(1 / 2)

《七天》與《變形記》的比較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譚茹

摘 要:2012年鐵凝的最新力作,發表在《作家》上的短篇小說《七天》依然繼承了鐵凝的女性關懷意識,但小說卻展現了鐵凝小說的極少涉及的一個方麵,即對“人的異化”的反思,這與弗蘭茲·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的“人的異化”觀點不謀而合。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將從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異化的比較和異化的反思方向進行比較,探究鐵凝《七天》與卡夫卡《變形記》在表現“人的異化”這一論題的不同。

關鍵詞:《七天》;《變形記》;異化;自我認知;自我價值;人性覺醒

作者簡介:譚茹(1993.9.1-),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異化是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製,最終根源是社會分工固定化。當勞動和勞動產品與勞動者處於對立狀態時,勞動是異化的,勞動產品也是異化的;當“人”不再是目的,而成為手段時,人是異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異化的。

一、《七天》與《變形記》主要內容簡介:

㈠ 《七天》 :《七天》講述的是阿元家裏的保姆布穀在短短七天之內發生的巨大的令人不可思議的變化。在她“變異”之前,馮媽對布穀百般刁難,但是她依然樂觀向上,積極追求生活。她暗戀小區的保安小郭,並且因為小郭認為自己長得矮而耿耿於懷,從而留意電視裏有關於可以長高的信息。但是自從布穀回家收麥子回到阿元家裏後,布穀不僅身高突然躥高,食量增大,身體出現一係列特殊的反應,而且布穀本人內在心理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原來活潑開朗的她變得內向沉默,不敢見人。

㈡《變形記》 :《變形記》講述的是旅行員格裏高爾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延誤了去上班的時間。公司代表親自到他家裏來找他,從而大家都發現格裏高爾變成了一個大的甲殼蟲。變成甲殼蟲的格裏高爾依然具有人的思維,他還擔心著家裏的債務,妹妹上音樂學校的事情。不管他怎樣使自己看起來不影響到家人的生活,但是變異後的他也因為由家裏的經濟支柱變為家裏人的負擔,而遭到家人的冷漠對待和厭棄,最終格裏高爾也選擇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二、《七天》與《變形記》“人的異化”的比較:

㈠異化對象的不同:

《七天》中的主角布穀是女性形象的代表,鐵凝從女性的視角出發,更多地展現了女性在麵對自身的變化的時候無力反抗現實世界,隻能選擇逃避的方式,如在麵對阿元要求布穀離開她家裏時候,她並沒有歇斯底裏的進行反抗,在布穀的內心深處,她知道這樣是行不通的。她隻是希望以哭泣來求得主人的同情,當哭泣也失去作用的時候,布穀也隻是選擇在黎明之前悄悄的離開了阿元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