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門道夫與電影《迷牆》(1 / 2)

伊門道夫與電影《迷牆》

文學評論

作者:陶鵬

摘 要:出生於二戰後的德國並且身處德國東西分裂的社會環境伊門道夫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關注視覺,這與平克弗洛伊德導演的電影《迷牆》有著密切的關聯。伊門道夫的深刻藝術精神可以與電影中表達的思想結合起來。

關鍵詞:伊門道夫;《迷牆》;藝術政治性;視覺;戰爭

作者簡介:陶鵬,女,漢族,1992年2月出生,現就讀於天津市南開大學,文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伊門道夫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1945年出生於德國,此時德國由於歐洲戰場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幸和貧困遍及每個家庭,東西分裂給德國社會帶來長期的痛苦。1964年伊門道夫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成為了著名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的學生。伊門道夫過多的參與進政治運動中,被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開除。從1969年到1980年伊門道夫在一所公立學校擔任藝術老師,後來又做了一名自由藝術家,作為客座教授遊曆了整個歐洲。1996年他回到了在他學生時期曾經開除過他的母校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擔任教授。

由艾倫·帕克導演的影片《迷牆》,也是典型的上世紀初的表現主義電影。它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平克.弗洛伊德的搖滾明星從嬰孩降生到這個世界直至成人的過程中所經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電影關注的話題十分敏感且尖銳,包含戰爭、家庭、教育、兩性和人性等諸多方麵。

一、背景、題材相似

伊門道夫生活在二戰剛剛結束後的德國,一戰和二戰對德國的影響巨大,東、西德分裂,局勢緊張,戰爭呈現出無法緩解的矛盾。伊門道夫反對戰爭、爭取和平,他試圖用自己的畫筆表達出對戰爭的厭惡與痛恨。伊門道夫的作品題材和內容受到戰爭的強烈影響,作品中的人物和符號都是德國社會和曆史中取材的,時常出現東西德的分界點布蘭登堡大門,納粹與共產主義的符號相交疊等形象。作品畫麵與這個昏暗的時代一樣顯得沉重又陰暗,多描繪現實和政治狀態,表現出當時深受分裂之苦的德國人民和整個國家的狀況。

電影《迷牆》中尖銳的戰爭性話題與此異曲同工,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現主義電影。主人公的父親的犧牲,母親的過度管教卻疏於心理關懷,使主人公幼小的內心受到打擊。學校中主人公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老師不近人情,教育模式中規中矩,每個學生都被塑造的毫無生氣與活力,呆滯麻木,像機器中製造的模具,一個個學生排成長長的隊伍像沒有靈魂一樣機械的邁著一致的步伐,走到巨型絞肉機麵前仍然像傀儡一樣邁開腳步,一個接一個的被絞碎,納粹的教育,使人的靈魂被機器變成了產品。長大後參與戰爭的主人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心靈創傷,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麵使主人公的精神麵臨崩潰,使他沉浸在對戰爭的恐懼和對生活的絕望中無法自拔。

二、政治性與符號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