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中的靈魂

文學評論

作者:王春曉

摘 要:在 “第二級指示行為”學術概念中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爾特認為,在神話中,作為一種語言表述神話不同於普通關係中的能指與所指而是已經建立在神話之前就存在的符號鏈上。在電影世界中,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藝術也如“神話”一般運用鏡頭來敘事表達了對人生的種種困惑於疑慮,電影中較少運用語言,運用帶有意味的符號鏡頭,即在畫麵和背景音樂中表現某種人生哲思,以鏡載道,頗有立象以盡意的味道。

關鍵詞:符號;金基德;電影

作者簡介:王春曉(1990.3-),女,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14級戲劇與影視學2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 符號化的敘事方式

“我們建議保留用‘符號’這個詞表示整體,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這是索緒爾最早提出的關於語言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結合的說法,概念和音響形象這兩個術語既能表現彼此的對立又體現了他們之間在整體中的從屬關係。”音響形象在電影中即是言語表達縱觀金基德電影我們看到這是很少出現的,多被背景音樂和肢體語言所代替。金基德導演漂亮的運用電影語言,劍走偏鋒式地繞過了言語表述的有限而直指藝術品的形象層和意蘊層。在金基德導演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衝突唯美的畫麵中充滿了困惑、壓抑等觀影感受,但不置可否其中蘊涵了巨大的審美張力,突破觀眾慣常的觀影經驗和審美感受。

金基德導演電影中所要表達的更多隱藏在創製的電影符號中,用電影藝術表達情感。即是,電影雖然表現導演想要表達的情感,但不是直接將情感作為內容來呈現於觀眾,而是通過電影的鏡頭語言結構來表現。其中電影語言形式的構造又主要通過表象性符號得以完成。金基德在刪減了人物之間言語交流的表達方式之後,其電影畫麵所呈現的手法幾乎都熔鑄了象征的意味。比如獲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的《漂流欲室》以及《春夏秋冬又一春》《弓》,電影中呈現的背景環境既獨立於現實又似乎和諧於現實,其中寺院、湖水、船、島嶼等意象,都營構出包涵著寓言的美妙世界,令觀影者頗有解讀之興趣。其次金基德電影中的符號也是對他所理解的人的欲望、情欲、思辨的表現,如在《弓》中被壓抑的性欲的老船夫,《漂流欲室》中男女主人公被扭曲的感情等,都是導演對於人性尤其是人之欲望的另一份解讀。金基德的電影中所表現的人性通常是在極端的情況下以顯現,他深知在自然情況下人性總是隱藏起來而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得以顯現。此種對人性及人與人之關係的審視是毫不留情麵的、嚴酷的甚至令觀者恐懼的,但這種符號表達表現的更加深刻和揭穿本質。這或許正是金基德電影的魅惑之所歸。金基德電影中言語之外形式的敘事除卻人物之間較少言語,其次便是不能言語,如《壞小子》中的男主人公是啞巴、《漂流欲室》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不能說話之人,這或許是導演對語言擯棄的極端一麵,徹底抽離了言語的能指。在言語之外言說的方式,是人物內心的不能言說,他們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因此觀影中我們也漸漸學會思索其中別有韻味的鏡頭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