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邊走邊唱》對後代影人電影創作的啟發
文學評論
作者:王佳佳
摘 要: 《邊走邊唱》這部影片被看作第五代導演的最後一次悲壯,通過對影片中衝突殺戮與理性應對、欲望的滿足與隱忍、生存與死亡的抗爭的分析,深刻探討了這部影片中承載著的社會責任,借以對當代商業大片中的虛無與三俗進行了批判,以期使得影人更加注重電影中承載著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邊走邊唱》;主題;責任
作者簡介:王佳佳,女,出生年月:1989年11月,籍貫:河北省石家莊市學校學院專業: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職稱: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電影《邊走邊唱》講述了一個老瞎子接受師父的遺言帶著小瞎子去尋找光明的故事。電影從一個傳說開始,老瞎子從他的師傅那裏得到了一張藥方,就藏在他一直彈奏的琴腔裏,師傅告訴他必須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藥方,而後雙眼見到光明。老瞎子在苦心修煉的過程中被全村人奉為“神聖”並收小瞎子石頭為徒弟,石頭愛上了本村的姑娘蘭秀,但他們的愛情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對,蘭秀跳崖自盡。在神聖彈完一千根琴弦後卻被告知藥方不過是一張白紙,他內心的燈塔坍塌,從此高唱著歌離開人間。在生命夜以繼日的輪回中,石頭被大家奉為新一代的神聖……
一個導演的生活經曆對他的電影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陳凱歌經曆了文革中家庭的重大變故,在文革結束以後,已經成為導演的他在作品的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對曆史和文化進行著反思。其電影深刻的哲理意味和深沉的社會責任感有別於大片時代電影作品的奢華外表、空洞的內容,而對當代電影主題的深刻性起著借鑒作用。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大多取材於中國廣袤的西部山區,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探討了以下幾個主題:衝突殺戮與理性應對、欲望的滿足與隱忍、生存與死亡的抗爭。
一、衝突殺戮與理性應對
編劇兼導演的陳凱歌以預言的方式,希望透過獨特的角度和意蘊豐厚的自然景觀來突現現今社會的各種弊病。這部電影中兩次表現了兩個村村民的衝突,但完全沒有介紹衝突產生的原因,隻見男人們拿起粗木棍氣勢洶洶的向著鄰村村民前進,聽不進別人任何一句勸告,也沒有任何理性的力量在中間調解,人群之間隻有衝突與殺戮。
電影中這樣暴力的情節有不少,導演通過這樣的情節是想告訴我們做人、持家、衛國的道理。鄰村人的衝突象征著現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美國攻打伊拉克、科索沃戰爭、巴以衝突不斷等等,這些原本與先進文明社會極不相符的戰爭本可以通過理性的談判去和解,可是人們卻非要以暴力的方式去應對。影片中兩村百姓的衝突都是通過神聖的琴弦和歌聲化解的,映射著我們現今社會的衝突也應當心平氣和,理性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