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漢翻譯作品中的結構轉換(1 / 3)

英漢翻譯作品中的結構轉換

語言研究

作者:馬召攀 王曉利

摘 要: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兩種語言,英語和漢語因受地域、種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帶來了諸多困難。在翻譯過程中,找到語言結構之間轉換的規律,是提高翻譯精確度的關鍵所在。本文擬以楊靜遠先生的英漢翻譯作品《柳林風聲》為例,分析英漢翻譯過程中的結構轉換,總結出結構轉換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英漢翻譯;結構轉換;《柳林風聲》;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

馬召攀(1991-),男,山東臨沂人,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王曉利(1977-),女,文學博士,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比較文化學專業英美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英語和漢語分別屬於兩種不同的語係,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使兩者具備了各自不同的特點。表達習慣和方式的不同也就相應產生。因此,掌握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總結英漢轉換的規律成了翻譯的前提之一。

“轉換”的概念是翻譯的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卡特福特提出的,將其定義為“將原文翻譯成譯文時偏離形式對等”(卡特福特,1991:73),並把轉換分成是層次轉換和範疇轉換兩種形式。其中範疇轉換還可以具體劃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係統轉換。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結構轉換,它指的是“翻譯過程中發生於同一語法層次上的語言結構的變化,例如詞序變化。結構轉換涉及源語與譯語之間語法結構的變化。為了實現結構轉換,句子總是被采用作為翻譯單位”(張小勝,殷丹:2013:2),實質上就是語法結構的轉換。

《柳林風聲》(Wind in the Willows,1908)是英國著名童話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兒童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故事主要描寫了一隻蟾蜍繼承了一大筆家產,卻揮霍浪費,不斷更換著追求新鮮事物,結果上當受騙,最終在好朋友的幫助下才把家產奪了回來,蟾蜍改過自新,成為了一隻好蟾蜍。《柳林風聲》具有兒童文學的基本特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采用適合兒童能力的語言來傳達出原文的意義。《柳林風聲》的譯本很多,其中楊靜遠的譯本屬於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結構轉換方麵的處理,她的譯本更加“兒童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兒童讀者。

一、《柳林風聲》中的結構轉換

下麵就從楊靜遠的《柳林風聲》譯本中選取具體例句,對英漢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結構轉換做詳盡的分析,歸納結構轉換的規律以及相應的翻譯策略。

1.主題結構的轉換

研究表明,英語注重主語,漢語注重主題。英語的主謂結構與漢語的主題述題結構是兩種語言最明顯的差別之一。主謂結構是一種句法結構,其中的主語同謂語一樣必不可少,在一些沒有詞彙意義的地方經常還借助it或there作為形式主語。而主題述題結構是一種語用結構,可以把漢語的主題句理解成一種句首充當話題,緊跟評論的句型,實為一種“話題+評論”結構。

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要根據以上規律,把英語句子的主謂結構相應的譯成漢語句子的主題述題結構。例(1)原文:There seemed to be no end to this wood, and no beginning, and no difference in it, and, worst of all, no way out.譯文:樹林仿佛無邊無際,沒有盡頭,也沒有差別,最糟的是,沒有一條走出樹林的路。例(2)原文: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stood a long table of plain boards placed on trestles, with benches down each side.譯文:廚房正中,立著一張架在支架上不曾上漆的木板長桌,兩邊擺著長凳。從英語的句法角度來看,兩個例子中主語和謂語並存,例(1)中“there”作為句子的形式主語,例(2)則是以介詞短語“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作為原句的主語。而在它們分別對應的漢語句子當中,名詞“樹林”和名詞詞組“廚房”又分別作為話題出現,後麵的內容是都是對這兩個話題的評論。在英譯漢過程中,兩個句子都符合漢語的特點,把隱藏在英文中的“話題+評論”結構恰當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