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玄奘“五不翻”原則及在其影響下音譯的優勢(1 / 2)

玄奘“五不翻”原則及在其影響下音譯的優勢

語言研究

作者:韓旭

摘 要:唐玄奘,俗名陳褘,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師。曾從長安西遊到達印度,學習佛法,帶經書回國翻譯,對我國佛教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著有《大唐西域記》,為當時人們了解大唐以外的國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翻譯家,玄奘著名的“五不翻”原則對現今的翻譯事業仍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在音譯方麵。本文將闡述分析“五不翻”原則並討論在其影響下音譯的優勢。

關鍵詞:玄奘;“五不翻”原則;音譯;影響

作者簡介:韓旭(1990-),女,籍貫: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口譯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五不翻”原則

佛教經典自漢代開始傳入我國,佛經翻譯過程先後采用過格義、擬配及音譯等多種翻譯方法和策略。其中音譯方法出現較早,持續時間較長。而佛經中提及的事物,本土中無對應事物,采取音譯進行創詞也是常用方法,而這種翻譯方法延續至今,成為一種獨特的翻譯方式。玄奘在翻譯佛經時提出“五不翻”,“五不翻”並不是不翻譯,而是不意譯,即五種情況需要音譯,而這對先進的音譯方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玄奘的五不翻具體如下:

(1)秘密故:佛教經典中常有“秘密”,如“咒語”。“咒語”的特點是神秘莫測,音奇,大師通過聲音的形式或是文字形式來幫助人們化解苦難、平複心結。這些深奧複雜拗口的“咒語”會使人們對佛陀產生一種敬畏之心。由於“咒語”的發音複雜深奧,所以在翻譯佛經中“咒語”的內容時,就采取音譯的方式以保持“咒語”的神秘性。從功能對等理論上講,這在原語環境與譯入語環境中產生了同樣的效果。佛經中音譯的典範之作當屬“大悲咒”,其漢語版全部采用音譯。

(2)多義故:在佛教經文中,有些詞彙是具有多重含義的,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常見,而且通常是一詞五義、六義甚至是七義,但中文中卻很少有此類詞彙能與之對應。如“logos”一詞具有多重含義,“真理、理性、陳述、尺度、比例、話語、言說”都是其含義,首先在中文中沒有此類詞彙具有相同或類似的七種含義;其次,在翻譯中如果隻選擇其中的一個意象,勢必會丟失其他的含義,也不能所以在翻譯時將其音譯成“羅格斯”,如此便不丟失原詞的本意。

(3)此無故:由於地理環境和科技發展程度的差異導致了一國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國沒有對應的事物,這時,通常采取音譯而非意譯。如可口可樂當初引進中國的時候,當時中國市場沒有任何該形式的飲品,所以就將“Coca Cola”音譯成“可口可樂”,該翻譯不僅完全音譯,還具有一定的廣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