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漢泰語言的共通性(2 / 2)

其次是語法結構,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詞彙隻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複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這些就消除了我們在學習英語中很頭疼的語言屏障;廣泛地運用複合構詞法,我們可以舉一反三,類比類推,如黑心=(心)+(黑)語義都形容某個人心腸不好;

再有就是量詞的存在也喚起了我們文化的共鳴。最後是詞彙的構成,在詞彙方麵我們要重點來談談。一年多以來,我的感覺是泰語口語的詞彙有些簡單,不太豐富。後查資料發現,其實泰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它的形容詞很少,動詞也不多,詞彙比較單一。這樣的話,要想表達不同的複雜的語義時,詞根與詞根就互相修飾來解釋不同的事物。因此,就造成了同一個詞根的使用頻率很高,泰語不夠簡練現實狀況。例如,年級,歲數,年份都用一個詞 來代替;漢語中的“狼”泰語解釋成“森林裏的狗”。這對我學習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可以減輕學習量,與此同時就對我們類比類推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盡管中泰詞彙都采用複合構詞法,但我們也不能一律類推,因為語言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麵的不同,難免造成一些語言上的差異。就比如說,熱心≠??(心)(熱)=心急。這就需要我們把中泰構詞法比較內化成一套規則,在實踐中驗證真偽,不斷的積累意外的驚喜。

中國話和泰國語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暹羅素可泰王朝(1238-1378),當時泰國便是中國的藩屬國,年年向中國進貢,並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係。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的元代,在之後的明代和清代更有成千上萬的廣東人、福建人和海南人來泰國定居。經濟文化的密切聯係,必定帶動語言的相互交融,因此,泰語也從中國南方方言中借了許多詞彙。其中主要是從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借鑒而來的。

這些借詞涉及到飲食,稱謂,地名,曆史人物,宗教等很多領域。

水平所限,僅能淺淺的談談自己的一知半解,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赴泰漢語教師積極主動有效地利用語言正遷移從而更好的學習泰語。這不僅僅有助於我們盡快地融入到泰國社會中去,而且還可以通過語言對比明確教學難易之處,作為一種工具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漢語教學。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正遷移,明辨負遷移進而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上帶來更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林倫倫:《潮汕方言和泰語的雙向借詞及其演變發展》,《民族語文》,2006年第2期

[2]孫漢萍:《漢、泰的同異性比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3]吳聖楊:《閩南方言與泰語中的漢語借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3月

[4]陳楚芬:《泰語裏地中文借詞》,《牡丹江大學學報》,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