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漢泰語言的共通性(1 / 2)

淺析漢泰語言的共通性

語言研究

作者:鄭東曉

摘 要:中、泰兩國1975年建交以來,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活動更加多樣。各種合作與交流的正常進展,必然離不開語言為載體。在泰國,隨著世界“漢語熱”的興起,於2006年起在泰國各地陸續建立了12所孔子學院和11個孔子課堂。漢語和泰語同屬漢藏語係,同為分析型語言,並且都有聲調。本文通過淺析漢泰語言的共通性,幫助我們赴泰漢語教師積極主動有效地利用語言正遷移從而更好的學習泰語,並且能夠指導我們的漢語教學。

關鍵詞:漢語;泰語;共通性;淺析

作者簡介:鄭東曉(1987-),男,漢族,河北寧晉人,現為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2011-2014年在泰國任教三年,2015至今在韓國擔任CPIK漢語教師。

[中圖分類號]:H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一來到泰國,不足三個月,筆者便能夠跟泰國人進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見到筆者的泰國人都會很給麵子地稱讚我一番。心中竊喜的同時,一個問題也閃現在筆者的麵前,為什麼筆者在國內學了N多年的英語,英語的口語水平還不及泰語?空閑的時候,筆者也認真地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筆者在來泰國之前,進行了三個月的泰語培訓。對泰國的語音係統,語法結構有了個初步的認識,建起了語言大廈的基本框架。第二,筆者所在的學校,上上下下就隻有一個中國人,交流的基本工具就是泰語。客觀環境要求不斷地在這座語言大廈上添磚貼瓦。第三,中國話與英語血緣關係甚遠,而與泰國語是近親,在語音係統,詞彙構詞,語法結構都有相似之處。熟悉建造這座語言大廈的各個流程。這也就不奇怪,三個月可以基本上構築一座經濟適用的語言大廈了。

上麵所談及的,第一個因素,是關於漢辦誌願者儲備人員培訓課程設置安排合理性的問題,這一點跟僑辦相比,可以讓筆者又好又快地打開泰語的大門。第二個因素,是關於語言氛圍方麵上的,不斷地被輸入與輸出泰語,可以慢慢地在不斷修正中掌握某個語言點。這兩方麵因素,我們不能輕易改變,今天姑且撇開不去糾結。這次重點要談的問題是第三方麵的因素,中泰文化是一個藤上的兩個瓜,親若兄弟,相似之處甚多,如何能有效的利用共通性,進行有利於我們的正向遷移很重要。徐餘龍先生在《對比語言學概論》中提出:“外語習得主要是一個從母語習慣向外語習慣轉移的過程。當母語和外語的結構不同時,會出現有害轉移;當母語和外語的某些結構相同時,會出現有益轉移,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外語使用習慣。我們就是要趨利避害。

一般來說,中國話與泰國語的相近之處,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麵來說。首先是語音係統,這“哥倆”都擁有聲調係統,這就使我們對泰語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