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舊村改造的建築人文設計研究(2 / 2)

1.建築設計在舊村改造中的應用

建築設計在舊村改造中發揮的作用來源於對於建築材料的選擇,傳統的村落簡則大多數以磚、石為主,而南方多以竹子和木材為主,這些都是代表當時民族文化的特殊風格,因此在對舊村的改造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獨具特色的居民建築風格從而實現對於舊村的改造。另外,在環境設計上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因素,比如氣溫、日照和風向的各種問題。比如為禦寒而設計的厚牆、厚屋頂和窄門、窄窗,為防曬設計的寬挑簷,為抗風設計的天窗、圓屋頂等等,這些都是充滿人性化和創新意識的改造方案。

2.景觀設計在舊村改造中的應用

在景觀設計上改造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然景觀的改造,一部分是人為景觀的改造,這種不同實行的改造體現了不同的方式。這就要求政府在對於舊村的改造過程中要實現良好的策略,首先要對自然景觀並不產生嚴重的破壞性,尤其是對於村落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其次,對於古老村落的風俗習慣和韻味要實現村落和改造的相結合,使得改造之後的效果與本村落的精神文化相聯係,最後在實現改造的過程中不要對於當地的人員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對於住慣了平房的居民來說,也許最不習慣的就是在商品房中沒有了屬於自己的小院,缺少了一個和親人朋友鄰居交流的場所,院落的缺失使得居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逐漸產生壓抑的情緒,因此在新區設計中將原來的獨門獨院改為門口花園。[2]

3.設備設施在舊村改造中的應用

傳統村落的設備設施主要包括對於水井、石磨等多種傳統的基本日常工具,這些是村民根據當時的生活環境和民族活動建立起來的各種實物形態。這些傳統基礎設施除了供當地居民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來自對於自己勞動成果的肯定,是更好地維護村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保障,因此賦予了村民更多的精神寄托。所以,在村落改造的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於設備設施的破壞,尤其是祠堂等多種具有文化的設施。比如宗廟作為村民的精神家園與當地居民具有更多的聯係,是為了自己對於祖先的崇敬,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

4.傳統文化在舊村改造中的應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村落大多是又多個小家庭形成的,各種村落的傳統文化不同造成了多種文化之間的溝通,因此也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脈之根。傳統文化中村落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內容,如果在改造舊村的過程中,運用標準化的住宅取代了傳統的村落,這直接對於古老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於傳統建築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要素,比如古老的花紋樣式、雕刻工藝、屋脊上的仙人走獸、垂花門前的石獅子等最好原汁原味地進行保留利用,不要牽強附會地對其進行所謂的“提煉”,到最後反而讓人不知所謂。[3]因此,保護好傳統村落的文化才能保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夠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

四、結語

在針對舊村的改造,重點是要在改造的過程中能夠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內涵,才能使得古老風貌得到完好的保存。比如可以將村落的建築、街道、廣場以及居民作為整體進行景觀設計,但是不能單純地種樹種草就而,要營造出一種和諧自然的景觀意境,這才能給予居民舒適的生活環境。[4]這對於政府的改造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使用傳統的並代表具有當地特色的設計元素,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帶有記憶性的內容,才能使得建築人文實現與居民之間的感情聯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造理念,在不損壞當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對於傳統村落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姚遠.中國老舊城區該如何保護[J].決策探索,2011(02).

[2]嶽青.生產性保護:活態傳承旳有益探索[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2).

[3]劉德龍.堅守與變通——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幾個關係,民俗研究,2013(01)

[4]劉錫誠.“非遺”產業化: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