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電視娛樂節目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文化長廊
作者:陳果
摘 要:我國電視娛樂節目通過十多年的長足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娛樂需求。然而商業利益的介入使得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進入了“娛樂至上”的怪圈,大量引進國外模式、片麵地強調經濟效益從而造成了節目本身缺乏創新及文化內涵,忽視其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性。
關鍵詞:娛樂節目;存在問題;前景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電視娛樂節目指“通過電視這一特定的傳播媒體傳播的,大眾廣泛參與的,以審美性、娛樂性、觀賞性、趣味性為突出特點的電視節目。”我國的電視娛樂節目發展迅速,從遊戲節目的風行到益智類節目的興盛以及真人秀節目的井噴之勢,在人們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電視媒體中最受觀眾關注,最容易刺激觀眾神經的節目之一。然而在商業利益介入的時候,片麵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片麵強調收視率,娛樂至上的製作理念,使得娛樂節目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節目相互複製抄襲、品味底下、缺乏內涵,電視娛樂節目的教育性正在消失,其原本的道德責任,社會引導責任正在受到質疑。
一、我國電視娛樂節目存在的問題
(一)模仿成風,缺乏品牌創新
縱觀熒屏上熱播的娛樂節目,大多都是購買國外版權,諸如《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都是引進國外模式。通過借鑒國外真人秀節目的成功經驗和成熟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降低國內真人秀的研發成本,從而以最低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最大化的利益。這種現象在豐富我國電視熒屏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打擊著我國娛樂節目創作者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同時,《中國達人秀》、《我看你有戲》、《出彩中國人》等一係列大同小異的平民選秀節目一同出現,當觀眾打開電視看到形式千篇一律的娛樂節目也會產生視覺疲勞。毫無疑問,缺乏創新將導致收視率的下降,收視率降低則會威脅到節目的生命周期,間接造成電視媒體行業內部的資源浪費。不僅損害了節目創作者和電視台的利益,也使觀眾的利益受到損害。
(二)文化內涵不足,缺乏民族責任感
內容膚淺,格調庸俗,這已經成為當今娛樂節目的一大詬病。現在很多娛樂節目,一味的追求收視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級趣味來反映所謂的“真我”,或不惜作假雇傭群眾演員捏造事實,誤導了觀眾的價值取向,給社會的文化娛樂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如2011年石家莊電視台的《情感密碼》欄目因雇傭臨時演員炮製虛假節目,讓眾多觀眾信以為真,社會影響惡劣。同時,大量引進類節目,崇洋媚外,完全忽視了中國的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優良傳統。“目前所謂的電視娛樂節目,已經是藝術之樹上的病枝,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以謀取金錢的商品。它們壟斷著熒屏,逐斥著真正的藝術,它們以娛樂來以偏概全、進而冒充藝術在曆史與現實中的多元功能與性質”,其造成的嚴重後果使得高雅的文化內涵遠離我們而去,傳播真、善、美的電視媒體成為了利益熏心、勾心鬥角的場所。
(三)品位底下,缺乏社會責任感
做為一個轉播精神文化的載體,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尤其重要。然而唯收視率、唯廣告收益確成為了電視媒體的重中之重,使得其原本責任已經消失殆盡。利益往往是挑戰道德極限的洪水猛獸,娛樂節目的高收視率與高廣告收益使得各家電視台不惜血本,娛樂至上,隻要觀眾喜歡就行。比如現在的一些選秀節目,完全就是迎合了現代年輕人想成為明星的夢想進行的,但是卻毫不考慮這些年輕人選出來之後的道路如何,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未來。再如現在的某些相親類節目,裏麵的男女嘉賓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誤導當下的很多人。節目創意很少觸及到廣大觀眾的理想思維層麵,從而忽略了綜藝節目有肩負著教育功能和社會責任這一事實。
二、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前景
(一)結合本土實情,提高節目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