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文化長廊
作者:尚弦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及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於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大,但總體呈現“重物輕人”的狀態。文章對農村教師的生存現狀進行分析,發現農村教師在存在收入低、社會地位低、職務晉升困難、職業發展機會少以及職業倦怠等問題不容忽視。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如提升收入、加大教育、關懷生活和規範職稱評定。
關鍵詞:農村教師;生存狀態;隊伍建設
作者簡介:尚弦(1991-),男,河南信陽人,信陽師範學院教育碩士,小學一級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一、研究緣由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作為生產資本的重要部門,對一個國家長期發展和國際地位有著決定性影響。[1]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十分巨大的進步。全國實現“兩基”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9.1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了95%。① 但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極度不平衡,尤其城鄉之間教育失衡問題十分嚴重。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地區超過城市地區。但長期以來,由於城鄉教育的差距導致城鄉教師差距也越來越大,
二、農村小學教師生存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農村教師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
近年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迅速,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許多村小、教學點都建起了新教學樓,教學設施也逐漸齊全。不過,相比之下農村教師的收入偏低,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更有持續擴大的趨勢。一般情況下,同等職稱和工齡的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工資要相差500元到1000元左右。此外,加上城市教師的非貨幣性收入,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四到五倍。[2]
城鄉教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對於城鄉教育投入的差距。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2002年全社會的各項教育投資是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占總人口數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資占77%,而占總人口數60%以上的農村人口隻獲得23%的教育投資。[3]
這些原因造成了城鄉教師收入的巨大差距,收入的差距導致農村教師們對自己職業認同感較低,這些情況導致一大批優秀教師不斷從農村學校流失。尤其是相對偏遠、環境較差的農村教學點,更是嚴重。許多農村地區學校出現了教師“留不住,進不來”的現象,大大阻礙了農村中小學的發展。
(二)農村教師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不能有效的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經曆的身心疲憊的狀態。[4]由於農村學校多屬於偏遠地區很少有人願意來,所以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十分緊缺,許多學校實行“包班製”。筆者所在的小學共六個年級八個教學班,教師總人數20人,平均每班能夠分配的教師不到3個,但是平均每個班級所開設的科目為6門,這樣一來多數教師都是“身兼數職”,加上每個班級有一名老師擔任班主任,老師們的工作量可謂巨大。當然,這種情況並不是個別情況,據了解,全鄉除中心學校外,所有學校基本上都是平均兩位教師包一個班級的所有科目,有些師資緊缺的學校(教學點)一名老師就要包攬班級全部科目。
農村教師工作量如此之重,又拿著微薄的薪水,造成農村教師們的工作熱情不高,一部分教師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想法來進行工作,把教師這份工作僅僅當做養家的保障,一旦察覺到有更好的工作崗位就會跳槽。這樣一來,農村基礎教育的就毫無質量可言。
(三)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教師教育有了較大發展,有了較為完備的製度體係。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多種措施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發展,如2003年的“三支一扶”計劃”,2004年的“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及“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2007年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等措施吸引了大批大學畢業生前往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另外,2006年2月,《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務以及參評優秀教師和特級教師應有到農村任一年以上的經曆”[5]。
但是,這些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隊伍的問題,在封閉僵化的教師管理體製及城鄉差距的大背景下,許多地區農村學校中堅力量仍然是那些老牌的中師畢業生。特別是農村“村小”教師重“用”少“訓”,甚至隻“用”不“訓”,不僅原有的教師得不到培訓與提高的機會,而且新教師也麵臨著知識陳舊、老化的困境。[6]尤其近年來,農村學校大量缺乏體音美教師,雖然通過各種措施招聘到了一些大學畢業生,但是這些大學生實際教學實踐能力不強,可以說僅僅是一個半成品,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培訓、磨練,這樣就大大影響了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