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資助工作及其教育價值思考
文化長廊
作者:石曉雪
摘 要:馬克思曾指出:“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使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及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逐漸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推進。在高等教育人數驟增的形勢下,其中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也逐漸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和高校工作者的深切關懷。
關鍵詞:高校;助學金;貧困生;政策及建議模式;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51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總人數約有460萬人。有數字顯示,一名普通專業的本科生每年最低消費支出9000元左右,這相當於國家重點扶貧地區幾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綜合;一名本科生大學四年的花費甚至相當於一個貧困縣農民幾十年收入的總和。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貧困大學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學業,考驗著我國教育製度改革的實效性和公正性。
從1987年開始,在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民政部、各地政府以及高等學校、社會力量一起共同努力下,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以各類級別的獎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校內外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及“綠色通道”等為內容的較為完善的教育體係。目前,我國公辦大學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幫扶政策是“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形成了以“獎、貸、助、減、補、勤”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係,但是,這一基本完善的資助體係,卻也在實際工作中凸顯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說:助學金的發放麵較少;助學貸款要求大學生畢業後六年內還清,對剛入職場的學生來講壓力較大;能夠享受減少(免除)學費的大學生人數有限等等。
一、助學金資助工作中的問題
2007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係的意見》,大大提高了貧困學生資助的力度,擴大了受資助學生的覆蓋麵。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各類社會團體和大學自身也開始為大學生提供越來越多的資助。但是,從近幾年資助政策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特別是助學金的評定和發放產生的一定負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資助政策的可信度和能效度。
1、學生的誠信度降低
貧困生的認定是開展助學金評選的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它關係到整個評選過程的公平公開和公正。根據現有相關資助政策文件規定,學生可以通過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門蓋章的困難情況說明,作為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的重要依據。因此,不少大學生為了獲得無償的助學金資助,通過各種途徑渠道開具虛假困難證明,甚至在家庭經濟情況調查中故意將自己貧困化。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超過47%的受資助同學承認自己上報的家庭經濟情況中有虛假成分。學生的這些不誠信行為給高校學生帶來了困難,容易導致貧困生認定的不準確,降低了助學金的助學效應。
2、感恩意識的缺失
本來,助學金的發放是國家和學校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契機,然而,在部分學生看來,助學金等資助僅僅是作為“困難學生”的應有所得,或者說是一次免費的經濟資源分配。其重點關注的是自己能否評上,能獲得多少金額的資助等等,很少有學生去主動體會和感受通過助學金這類資助工作,國家、社會、學校和老師期望傳達的激勵與關愛。在這種直接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導致一種畸形現象的產生:獲得助學金資助的學生認為自己評定的等級過低,應該獲得更高額度的助學金;未獲得資助的學生則認為評定程序有失公正性,有些比自己經濟條件好的學生不應該獲得資助。在這種個人私利的追求下,對思想認識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講,很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甚至影響日後個人誠信的建立。
3、破壞了和諧的人際關係
從目前高校大學生經濟困難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來看,特困生大概占到學生人數的8%-10%。近幾年雖然助學金的資助力度提高、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但麵對每年擴招帶來的數量更加龐大的學生群體,能夠評定上困難等級的學生數量畢竟有限。在這種形勢下,如果確定受資助學生的具體人選成為學生關注、老師操心、問題易發的薄弱環節。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為了有限的資助名額在同學之間拉關係、惡意中傷他人;尤其是一些未獲得資助的經濟困難學生對一些不如自身貧困旦受到資助的學生產生嫉妒心理;有些獲得資助的學生個人素質較差,助學金未能用在正當處揮霍浪費。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的和諧,進而破壞了師生感情,甚至成為影響學校學生工作安全穩定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