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節氣(立夏)詩詞中麥黍稻作文化下的鄉土民俗傳承
文化長廊
作者:張維娜
本論文是2013年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係研究》的成果,課題號:L13BWJ014,主持人:張維娜。
摘 要:中國古代節氣詩詞中對立夏的描寫多與農事活動有關,分屬於中國南北方的稻作文化和麥黍文化衍生出一係列鄉土民俗。這些鄉土民俗和農事文化相依相承,使民俗活動中有了生態學的概念。從鄉土民俗到生態民俗的衍變可以探究出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係。
關鍵詞:節氣詩詞;立夏;農事;鄉土民俗;傳承
作者簡介:張維娜(1974-),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講師,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是夏季的開始,時間為農曆四月初一前後(公曆5月5日或6日)。立夏節氣處於季節變換點上,白晝時間漸趨變長,氣溫也日漸升高。中國古代有關立夏的節氣詩詞多描寫立夏時節的物候特征與農事活動。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管窺到麥黍稻作文化下的鄉土民俗的原貌及曆史演變。
一、中國古代立夏節氣詩詞中的麥黍稻作文化
麥黍為北方農作物:麥,有小麥、大麥等;黍,亦稱“稷”、“糜子”。稻為南方穀類作物,可分為水稻、旱稻等。在中國古代社會,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對氣溫、雨水的合理掌控是農事活動的重要內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成為幾千年農耕文化祈求的目標。我國古代農民遵循二十四節氣的周期,依照靠天吃飯的經驗,圍繞期盼豐收的主題,在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和麥黍文化。
在中國古代節氣詩詞中提及麥黍、稻作農事活動的詩句很多。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初夏之際隱居鄉野的陶淵明耕種的應該是水稻,《宋書·隱逸傳》記下陶潛歸隱前任彭澤令的經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種秫稻。”宋朝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立夏之初的晴朗天氣和暖暖微風催生了麥子,麥香氣息隨風而來,這是寫北方的麥黍文化。古人為了表現出農村院落的鄉土風情,也常用農事文化來體現。宋代文同《晚至村家》即是一例:“舊據飄風采桑去,白祫卷水秧稻歸。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立夏之際詩人行至山村,看到農婦外出采桑,農夫插秧歸來,水邊牛群散臥,麥場上群雞亂飛,一幅幅恬靜幽美的鄉村風景畫在此篇節氣詩詞中鋪展開來。“古人的詩詞中對民俗題材的展示雖然往往隻是抒情寓意、借題發揮的手段,但同時也興起了專門表現世風民俗的專題民俗詩創作潮流。”[1]
二、麥黍稻作文化下的鄉土民俗
“中國古代的某些民俗,隻要追本溯源,就不難找到和麥黍稻作種植文化千絲萬縷的聯係。”[2]北方的麥黍和南方的稻作作為特有的文化元素,實實在在地發揮了它創造民俗的功能。
1.嚐新活動。在我國以麥黍稻作為代表的傳統農耕經濟下,立夏的民俗活動也多與鄉土產物有關。自古以來,立夏有多種多樣的“嚐新”活動。梅子是立夏“嚐新”民俗中不可缺少的水果。宋代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詩中用黃梅時節表現節氣已到立夏;鄉野裏的梅子已經變黃,正是人們“嚐新”之時。宋滕岑《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湫明詩也以詩定韻為十》:“立夏少半月,穀雨是今朝。梅子酸著齒,麥穗長半腰。”這首詩雖寫在穀雨節氣,但仍能從中領略到立夏之意。麥穗尚未成熟,嚐嚐梅子還是酸的。鄉土產物和立夏的“嚐新”民俗活動自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係。今日蘇州仍有“立夏嚐三新”之說,“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在當地也有用它們來祭祖的習俗。
2.鬥蛋遊戲。立夏時節,在我國一些鄉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小孩子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蛋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鬥蛋後自然要吃蛋,對此民間有諺語:“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小孩子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的症狀)”,這些都看出立夏民俗活動中帶有祈福的願望。立夏當天要吃立夏飯,這又回歸到立夏節氣中帶有的麥黍稻作文化的本義。不同地區的立夏飯不同,有的地方是烏米飯,有的地方是豌豆飯,還有的地方是用五種顏色的豆摻著白梗米做成的“五色飯”。不管是鬥蛋還是吃立夏飯,這都是建立在麥黍稻作文化上的鄉土民俗,也是人們對立夏農事活動的一種歡慶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