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宣化遼墓的禮儀性空間
文化長廊
作者:劉喜玲
摘 要:宣化遼墓群位於河北宣化下八裏村,是遼代漢人墓葬晚期的典型代表,墓葬中精美的壁畫與仿木式建築共同構成了專屬於墓主人的禮儀性空間,文章主要圍繞墓葬的形製與結構、墓室壁畫中的主要圖像來解讀宣化遼墓的禮儀性空間。
關鍵詞:宣化遼墓;禮儀性空間;散樂圖;備茶圖
作者簡介:劉喜玲(1992.5-),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史與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宣化遼墓群發掘於1974—1993年,是遼代漢人墓葬的重要代表,墓葬大多為雙室墓,墓葬形製模仿人間宅院,為仿木式建築結構。墓室壁畫的研究是探討宣化遼墓的核心問題,墓中精美的壁畫是研究遼代漢人生活信仰、民俗文化、喪葬觀念的珍貴視覺材料,這些圖像以“禮”的方式描繪在墓葬空間中,形成了專屬於墓主人的禮儀性空間。
一、墓葬形製與結構
宣化遼墓群包括十座墓葬,其中8號墓是一座空墓,剩餘九座除4號墓為韓師訓墓,另外的八座都是張氏家族墓。除2、3號墓為單室墓,其餘的墓葬均為雙室墓,墓門為彩繪仿木式門樓,墓室中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畫,在雙室墓中,前室為方形,後室形狀多變,包括方形、圓形、六邊形、八邊形。①
宣化遼墓多為雙室墓,前室與後室的空間布局以及二者所體現的功能不同,前室空間相對開放,相當於墓主生前閑居、娛樂的地方,後室壁畫題材多樣,但大多以家居奉侍圖為主,人物的描繪主要是侍者,尤其以侍女為主,充分體現了後室的家居氣息,這裏相當於墓主生前的內宅。後室墓頂多繪製天象圖,表現的是一個微型的宇宙。古人尤為重視死亡,他們把對於死亡的種種認知以及複雜的情緒都體現在墓葬空間的表現上,墓葬的空間被裝飾成一個永恒的禮儀性空間,墓主在這裏得到靈魂的重生,享受壁畫中所描繪的一切。
二、墓室壁畫與“禮儀性”空間
宣化遼墓的壁畫題材多樣,畫麵精美,保存也相對完整,這些精美的圖像共同構成了墓葬的禮儀性空間,這種空間用於後輩祭奠死者,同時也用於愉悅死者,成為死者來世享樂生活的象征,族人為先輩塑造出精美的靈魂之所,祈求先輩保佑家族子孫的興旺發達。
(一)散樂圖、備茶圖、備經圖
散樂圖主要繪製在前室,基本模式相似,後麵是眾人奏樂,前麵一人獨舞。雖然散樂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但對於散樂圖深層次的認識要在遼代民俗文化和喪葬文化的基礎之上,把散樂圖與墓葬中的其他圖像看成一個整體去觀察。墓葬中的散樂圖應受到當時民間宗教祭祀用樂儀式的啟發,以繪畫的形式描繪下來,就是希望這種祭祀儀式在死者的空間中永恒的存在。
在6、7、9、10號墓中,備茶圖與散樂圖相對,位於前室東西兩壁。備茶圖與當時的飲茶文化有關,但是與散樂圖一樣,我們應從“喪葬禮儀”的角度去分析,散樂圖和備茶圖受到當時民間祭祠供盞儀式的影響,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墓葬中虛擬的禮儀空間。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