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頭地名文化透析(1 / 2)

包頭地名文化透析

文化長廊

作者:田霖

摘 要:地名是研究一個地區社會曆史人文類語言的活化石,本文從文化語言學角度對包頭地名進行研究,運用應用語言學中語言人文性理論,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曆史縱深及文化融合等方麵,對包頭地名的語言文化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探討研究包頭地名的命名原則和規律。

關鍵詞:包頭地名;文化規律

[中圖分類號]:P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地名“是先人通過口碑記錄下來的活檔案”[1]是研究一個地區社會曆史人文類語言的活化石,一個地區社會曆史文化遺產的見證。包頭山川險要,素有“水旱碼頭”之稱,固陽縣的秦長城,反映了包頭悠久的曆史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薈萃的地方,有著豐富的地名文化資源。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中華文明變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始皇為鞏固邊防,命大將蒙恬在陰山修紫塞,築烽燧,綿延萬裏,而一條湮山平穀的直道,更把帝都的文明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荒僻的大漠。西漢時期,包頭地區與中原文明的接觸尤為頻繁,包頭出土的“單於天降”、“單於和親”瓦當,活生生地展現於此。南北朝時期,包頭地區是敕勒人遊牧情懷的詩意家園,一曲《敕勒歌》,古今傳唱,敕勒川也成為永恒的地名。盛唐時代,巍巍陰山是邊塞詩人反複吟唱的主題。迨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居於今達爾罕茂明安的汪古部,在西拉木倫河畔開辟出了一條草原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彙的通道。元末明初,阿拉坦汗在土默川收攬漢族工匠及邊民入境,開水田,築板升,建立了大明金國,使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和封閉於長城以內的中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融合與交往,為有清一代轟轟烈烈的“走西口”運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這樣的積澱,包頭的地名文化具有了黃河文化、陰山文化、草原文化三種特征。而從曆史縱深來考察,又具有極具特色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塞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特點。進入現代,更融入了工業文化和都市文明的元素。

前人對包頭地名的文化研究少之又少,大多都是隻從蒙古語譯音角度來研究考證,本文從文化語言學角度探究包頭地名的命名原則和規律。包頭地名與當地的曆史和文化緊密相連,其命名原則和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一些地名名稱體現了方位觀念

以某地所臨的山、水為參照物命名,表明二者之間的方位,是包頭地名名稱的一大特色。如青山區,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設的新市區,地處茫茫的黃沙灘,因位於大青山腳下而得名。

用方位詞指明地名名稱的方位關係。所謂方位詞地名,是指用某些表示方位、位置的詞,與其他詞語組合而成的地名,簡言之,就是指含有方位詞的地名。地名中常見的方位詞有東、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後、新等。包頭地名名稱中,有不少用方位詞表示方位、位置的名稱。用方位詞表示方位關係的區名主要有:東河區,因東河流經境內而命名。用方位詞表示方位關係的旗名主要有: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