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頭地名文化透析(2 / 2)

以上這些用方位語詞構成的包頭地名名稱,大多數是對稱型,因平衡對稱心理得名,充分反映了對立統一的思維習慣和對稱和諧的文化心理。也有以山川河流地貌命名,反映原始生態環境的地名。如西拉木倫、納林溝、哈達合少、三道河、黃草窪、公山灣、沃圖壕、春坤山、查幹此老等。

二、一些地名名稱與古代驛傳有關

包頭地名名稱與中國古代的驛傳製度有關,以和林格爾縣與磴口縣等縣名即為典型。據李仁孝、李作南二位先生研究[2],現在所說的“站”,是元代蒙古語“站赤”的音譯借詞,代替了中原漢語原有的“騷”。作為蒙古台站的代稱,內蒙古地區大量的五十家(塔賓格爾)、二十家(和林格爾)等蒙漢語地名,一直保留到今日。

關於“和林格爾”之站名,據韓儒林先生研究,和林格爾站,清康熙《滿漢合璧內府一統輿地秘圖》滿文譯言二十家子站。乾隆朝《內府輿圖》無注記。和林格爾是蒙古文qoringer的音譯,其舊址即今京包線陶卜齊站西南十二公裏的二十家子村。意為二十家子。

“磴口”一名源於舊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始見於清代,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設道蘭蘇海巴格、磴口。磴,石之階。磴口在黃河西岸,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由於該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衝淘,而上層覆鬆散沙壤土,易衝淘,這樣水漲水落便留下一級級台階。因此地是商客行人過河之渡口,是黃河上遊重要的商埠碼頭,故得名“磴口”。

三、一些地名名稱與宗教祭祀有關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傳統習俗。解放後的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曾設在百靈廟。大約在農曆五月十三日,蒙古族常在一高地壘以眾多石塊,點上火燒香敬獻犧牲,插上樹枝,巫師或喇嘛主持宗教儀式。

遠古時,蒙古民族崇拜大自然,從而視山川、河穀、原野,所有的地方都有“神”,遂出現了築“鄂博”作崇拜的偶像,祈禱“山神”保佑。包頭的“白雲鄂博”藉此得名。亦與蒙古族的早期薩滿教和黃教有關。

這些形形色色的地名,不僅體現出包頭地名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其背後又蘊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對研究當地的自然地理、曆史沿革、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1]郭錦桴 地名的語言分析[J]漢語學習,1991(3)

[2]參見李作南:《漢語裏的“驟”和蒙語借詞“站',》,《內蒙古史誌》2006年第2期,第38-39頁;李作南、李仁孝:《語言符號演變的社會文化根源—談漢語“騷”“郵”和蒙古語借詞“站”的擅變》,《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