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柯夫等語言學家比毛澤東多走幾步?
文化長廊
作者:張寶 任一嬌
摘 要:文章獨辟蹊徑,比較了語言學家萊柯夫的體驗哲學和政治家毛澤東的實踐論,指明認知語言學的基礎所在和進步之處。
關鍵詞:萊柯夫;體驗哲學;毛澤東;實踐論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1999年,萊柯夫和約翰遜合作出版《體驗哲學:體驗性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該書全麵闡述體驗哲學的基本原則和重要觀點。書中最根本的思想是“心智從根本上是體驗性的”,這種思想顛覆了曆史悠久的客觀主義哲學理論。客觀主義哲學理論有很長一段脈絡,並常長常新。但簡言之,不過是三種觀點:一、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直接實在論,認為人類心智接觸感知外在世界,這種接觸感知讓人直接了解外在世界並掌握其本質,從而形成人的思想;二、笛卡爾的觀點——對應實在論,認為人類心智和外在世界是截然分開的,人的知識和思想是先天推理能力的賦予,隻不過二者之間是外在現實和心智表征的對應;三、近代英美分析哲學家的觀點——符號係統實在論,認為心智表征實際是符號表征,人類心智內部自身有自為的信息加工和符號運算,完全獨立於外在世界。在嚴厲評判上述理論之後,萊柯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基於人類身體功能的體驗實在論,具體內容擇其重要者一二,翻譯如下:
“與傳統哲學曆來的主張相反,理智不能脫離體驗,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本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親身體驗。‘我們需要身體來推理’這一個震耳欲聾的主張:理智的結構本身來自體驗的諸多細節。主管我們感知和運動的那些神經和認知機製同時也創造我們的認知係統和理智方式。總之,理智無論如何不是宇宙的一種超自然特征,也不是脫離體驗的心智特征。相反,對塑造理智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我們身體的具體狀況、大腦神經結構的驚人細節、人活在世上的眾多特點。”
“理智是不斷進化的,抽象的理智利用在低級動物也有的感知和運動形式的基礎上不斷進化。結果是達爾文式的理智,是理性的達爾文主義:最為抽象的理智不是超越,而是利用我們的動物本質。理智是進化的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與動物的關係,也改變了原來的認識:隻有人才是理性的。因此,理智不再是把我們與動物分開的本質屬性,反倒是把我們置於與它們的連續體。”
“理智不是超越式地普遍存在,即不是宇宙結構的一部分。但是,理智是人類全部成員都有的一種能力。使其普遍存在的原因是:每個人的心智都是以體驗為基礎的。”
縱觀萊柯夫和約翰遜體驗實在論的係列觀點,我們發現了這樣一些詞彙:理智、體驗、親身體驗、感知、理性、人活在世……這些詞彙大致屬於兩個概念域:體驗後的感知與理智下的理性,進一步說,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讓我們想到了什麼?想到了毛澤東《實踐論》中的段落:
“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隻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隻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於顛倒了事實。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隻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的唯物論。”他又說:“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隻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複了曆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