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意蘊

文化長廊

作者:趙印

摘 要:以人為藍本來研究其意蘊是為了能夠給人一定的思路來探索人的真正目的何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由於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所帶來的東西束縛住。有時物質的匱乏,可能會給人以相對安慰。但這種勢態可能會最終阻礙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但物質的富裕也並不一定給人帶來自由,或許最終讓人困惑的是人的生存目的何在,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指導著人前進。有些解決不了的難題圍繞在人的周圍,是束縛還是解放?

關鍵詞:人;自由;意蘊

作者簡介:趙印,男,1989年2月生,山西省長治市人,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B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便開始了對資源的某中需求。人最想要的是靈魂中渴望的自由。“最初人們是開始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先是對身邊困惑的事情感到驚訝,然後逐漸對那些重大的現象,如月亮、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萬物的生成產生疑問。一個感到疑難和驚奇會覺得自己無知,人們是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思考的,顯然他們是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並不是為了其他的研究目的。”①然而,在自然界,尤其在人類社會早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僅僅是人,還有動物、植物。在這種複雜的生物圈中,人應該如何來麵對資源的匱乏,如何在與其他物種的鬥爭中獲勝。在這種彼此循環往複的過程中,人在麵對自然的災難、動植物的威脅過程中,學到了自身存在的手段。人通過不斷的勞動,從石器時代進化到當今的信息技術時代,這無疑是一個飛速的發展。

一、人的實質性內涵

人,從自然界角度來看是一種生物,而且也是從激烈的自然環境中脫穎而出,自然而然,人便有了自然屬性。但是人僅僅擁有自然屬性並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一定的條件——即群居。從原始社會開始,激烈的物競天擇,注定人不能單獨的生活。從而人就形成了群居的原始部落,並掌握了簡單的通信符號——語言。從此,人從依附自然發展到利用自然,自然變成了人生存的一種工具。人類社會誕生,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明朗化,人也就具備了社會屬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行為構成了社會存在基本框架。自然是社會存在的前提,社會也是自然的某種表現形式。人是萬物之靈,這基本是人類公認的話題之一。

二、人的表現形式

人在社會中生存又在自然界中奮鬥,似乎這總需要某種方式來表現人,因為隻有這樣才顯得有意義。人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合作。在社會伊始,單個人並不能在嚴峻的外部環境壓榨下生存,因此聚成一個團體,來共同抵抗來自自然的災難。人也就慢慢學會製作各種工具。從服從自然走向征服自然,又到當今的利用自然,不管在何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並不會因為某些自然因素而喪失合作的勇氣。人在與人的交往中獲得彼此珍貴的信息,同時又整合成一個需要協調的整體,但在某些時候。合作依舊會斷裂,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的思維體係的劃分,一部分原因卻是自然而然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