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者,還是用戶?(1 / 1)

讀者,還是用戶?

專欄

作者:高金國

報紙是什麼?這個問題不難界定,從商品屬性、意識形態屬性等方麵,很容易把它的定義鎖定。最近盤旋在腦海中的一個問題,不是這個,而是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看報紙的人,是什麼?叫什麼?

這大概算是“白癡級”的問題。誰不知道看報紙的人叫“讀者”?這麼明顯的問題都想不通,顯然是老高的大腦受了某種刺激。沒錯,聽講座聽的。講課的是一家知名報社的社長,他提到自己的一個理念:不再用“讀者”這個說法,把“讀者”轉化為“用戶”的概念。

什麼是報紙的“用戶”?“用戶”的定義可以簡單認定為“使用者”,但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使用者”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概括用戶的內涵。用戶首先是使用者,這毫無疑問。但“使用者”背後,體現的是用戶的主動性。也就是說,首先產品“有用”,才可能出現“用戶”。產品如果沒什麼實用價值,就無法形成購買行為,也就不存在“用戶”了。

“讀者”的概念,則是被動性的。報人主觀地認為,報紙隻要印刷、發行了,就會有人“讀”,因為“必然”有人讀,所以把用戶定義為“讀者”。事實上,訂閱、購買報紙的人,首先在購買行為上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在是否閱讀上,也是主動而非被動的。

在產品的製作過程中,報人是帶有很強主動性、主觀性的。“用戶”這個概念則提醒我們,報人的主動性、主觀性,必須服從於用戶的主動性;適當的時候,要“被動地”跟著用戶的需求走。在服從和服務於宣傳大局的前提下,辦報的規律,都要服從於用戶的市場特性,否則,無以立足。

“用戶”是主動的,顯然要比被動的“讀者”挑剔許多。這種主動性,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不會輕易購買。不喜歡的東西,甚至雖然喜歡,但覺得“不值那個價錢”,就不會產生購買行為。也就是說,必須他覺得“很有用”,才會購買。這和產品質量沒有直接關係。產品再好,對他無用,那和廢品也沒什麼區別。

其次,忠誠度低,對產品的更新頻率高。換句話說,就是“喜新厭舊”,甚至“不喜新”也會“厭舊”。很多用戶對產品有意見,他們的處理方式是“連反饋都不會,直接拋棄”。很多商家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越是挑剔的客戶,往往越是忠誠的客戶;因為那些“不挑剔”的客戶,選擇的不是投訴、反饋,而是拋棄。

如果把“讀者”的概念更新為“用戶”,那報人需要做的,也是顯而易見。首要的,就是增強報紙的“有用性”,也就是實用性、服務性,讓用戶感覺到這份報紙的確“物有所值”。

有一個問題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報紙這一商品,屬於“信用商品”,有點像銀行發行信用卡,隻不過反過來了:銀行的“信用卡”,“信用”的考核對象是消費者;報紙這個“信用卡”,“信用”的考核對象則是報社。之所以這麼說,關鍵在於報紙這一商品的購買方式。

一般情況下,報紙是零售和征訂兩種發行方式並行。對征訂而言,報紙要想開發一個從沒有訂過報紙的新客戶,比其他產品開發新客戶要困難得多。比如手機要想開發新客戶,即便消費者對其性能不了解,但“錢貨兩清”,錢交上,手機到手。報紙則屬於“款項預付”,整個產品的交付過程要持續半年或者一年。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一個對報紙訂閱完全沒有概念的用戶,想要產生購買行為,就要付出比普通商品更高的心理代價。因為交上錢,他得到的隻是一張訂閱單據,看不到商品。要克服這種心理障礙,他必須對這家報社十分信任,至少知道有這張報紙,而且報紙有一定的名氣和較強的公信力。

第二,訂閱是有一個時間期限的,一般為一年。交上錢之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無法中途退訂。那麼,如果中途用戶對產品不滿意,更換或者拋棄這一商品也會比較麻煩。即便可以隨時退訂,很多訂戶還會有個顧慮:你能不能保證每天的報紙都一樣好看?比如訂奶,消費者看了今天的“樣品”,對這個月的牛奶也就放心了,因為牛奶可以在流水線上生產,品質差異小。報紙呢?當用戶發問“你能保證每天品質如一嗎”,報人如何回答?或許他會說,新聞每天都不同,所以報紙很難天天精彩。這是事實。但如果我們把讀者作為用戶,那麼,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令人滿意。

(作者為魯中晨報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