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也是一種正能量
專欄
作者:李昌文
最近,山東省省長郭樹清在一份營商環境調研報告上批示:“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歡迎媒體監督。”這充分說明政府廣開言路、打造責任政府的決心。正麵的社會批評是一種正向的推動力量,有助於政府“少走彎路”、“少交學費”,能確保各項重大決策、政策措施科學、民主、高效。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政府也是如此,所以《憲法》明確賦予公民批評和監督政府的權利。當年毛澤東與黃炎培那段著名的“興亡周期律”對話的核心,就是政府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批評與自我批評”成了執政黨克敵製勝的法寶和優良傳統。可以說,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所有成績,都是在接受批評和監督中取得的。無數事實一再表明,謳歌、讚美是正能量,而批評、監督同樣是正能量,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理解,批評、監督所產生的正能量更大。
從南京“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到深圳“猥褻女童”局長林嘉祥,從劍閣“節約”局長曹正直,到徐州“一夫二妻”區委書記董鋒,從陝西“表哥”局長楊達才一笑露餡,到番禺“房叔”蔡彬財產申報中玩障眼法被雙規,再到重慶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因不雅視頻被迅即免職等,都是通過媒體促使相關部門迅速展開調查。正是媒體客觀、理性的監督,讓普通百姓看到了社會正義的強大力量,看到了黨和政府從嚴治吏的決心。這種輿論監督恰恰是百姓廣泛認可的一種正能量,也是黨和政府所需要的。
而這兩年較為集中的通過民眾集體表達意願、媒體及時報道的群體事件,既助力了政府在地方經濟中的理性發展,又促成了政府在民主意識和科學決策方麵的提升。像2011年8月民眾對大連市PX化學汙染工程項目的抗議,2012年7月四川什邡市市民和學生集體抵製宏達鉬銅汙染環境項目。2012年7月因日本在江蘇南通市的“日本王子紙業”巨量工業汙水通過管道設施排向啟東海域,使啟東等7個地區的海水水域造成嚴重汙染並使種植、養殖業被漸漸摧毀,民眾進行群體抵製才使汙染工程取消。
輿論監督的活躍,展示了現代社會內在的活力。一些對輿論監督過於敏感的人,應當拋棄滯後於時代的心態。隻有弄虛作假者、暗箱操作者、官商勾結者、以權謀私者、索賄受賄者害怕輿論監督。對一些見不得陽光的行為,隻有及時進行監督曝光,才能使民之所惡難以得逞。
郭樹清省長批示後,仍有一些媒體人不敢行動,這是一種什麼心態?是媒體人長期固化的狹隘的心理作怪,抑或是一種奴性觀念在幹擾,抑或是明哲保身的思想作祟?有些人把媒體揭發醜聞,百姓對政府的批評,統統指責為負麵的不和諧的“負能量”,也壓抑了媒體發聲。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在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令人遺憾的是,少數新聞媒體為維護地方或部門的利益和所謂形象,對那些有礙社會進步、有害公平正義的醜惡言行,要麼視而不見,要麼置之不理。這種對“惡人之惡”放棄監督的自動繳械,無疑是對正能量傳遞的一種變相消解。更讓人憂慮的是,百姓對媒體的信心也會因媒體的不作為而產生深刻裂痕,對媒體的信任也會在媒體“選擇性發聲”麵前土崩瓦解。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近來,中央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要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反“四風”離不開公眾的監督,也離不開媒體的輿論監督。隻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在反“四風”中的作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收到實效。李克強總理一再說到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改革,斷腕就是一種無可挽回、覆水難收的否定,這種大手筆,也需要我們媒體擔當起自身的責任來共同推進。我理解,輿論監督在揚善撻惡、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必須注重新聞報道的建設性,著力推動社會朝著科學、理性、有序方向發展。媒體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不僅要靠自身的業務能力說話,更要不斷地思考對這個時代的責任,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並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和相關部門的監管。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