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走向(1 / 3)

2013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走向

主題閱讀

□祝寶良 閆敏(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2013年,麵對複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局麵,我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宏觀經濟呈現出平穩增長態勢。展望2014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將提振信心,宏觀調控政策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我國宏觀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平穩增長態勢。

閱讀1

2013年宏觀經濟運行基本特征

2013年,國際經濟形勢風雲多變,國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複雜,我國宏觀調控緊密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既定方針,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與針對性,實現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宏觀調控目標基本實現

適應世界經濟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和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2012年十八大後,我國不再追求高經濟增長,而是更加重視結構調整和增長質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3年,按照“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針對性地出台了一係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措施。首先,從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出發,科學確定經濟運行合理區間,保證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隻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就要盡量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次,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同時,擴大了“營改增”試點範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製、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領域改革。再次,著力調整優化結構,積極培育信息消費,增加節能環保、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中西部鐵路等方麵的投資,促進養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發展。這些穩中有為的配套政策措施,穩定了市場預期,增強了市場信心,保證了經濟平穩運行。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7.7%,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預計全年經濟將增長7.7%,工業增加值增長9.7%,可完成全年預期調控目標,經濟發展平穩開局。

(二)三大需求保持基本穩定

投資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占投資的22%;二是既具有投資功能也具有消費功能的房地產投資,約占投資的25%;三是企業主導的製造業投資,占投資的33%左右;其餘為農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等。1-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19.9%,較上年同期放緩0.8個百分點。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成為今年投資增長的主動力,1-11月增幅同比加快9.6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好於預期,增幅同比加快2.8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在產能過剩的重壓下,增幅同比放緩4.2個百分點。消費增速略有回落。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3%,增幅同比放緩1.2個百分點。居民收入減速以及零售物價漲幅回落使得消費增速放緩。分行業看,住房、汽車等消費龍頭市場呈現購銷兩旺局麵;信息消費、網絡購物新興消費業態與消費模式快速增長;餐飲、糧油煙酒、服裝鞋帽和石油製品的回落幅度居前。消費結構變化一方麵反映出國家擴大消費,鼓勵新增長點政策逐步發揮作用,另一方麵反映了中央提倡勤儉節約,嚴格公務消費有效抑製了公款吃喝。盡管餐飲、娛樂消費增速較往年同期可能有所放緩,但節省支出應用於其他方麵,沒有減少國內需求。

外貿出口平穩增長。1-11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同比增長8.3%,增幅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基本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有所提高,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由於我國經濟的逐步企穩回升以及大宗初級產品價格的明顯上行,下半年以來,我國進口增速逐步回升。

(三)價格總體平穩,不同領域價格出現分化

今年以來,由於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強、宏觀經濟總需求仍顯不足,產能過剩壓力較大,我國價格整體相對溫和,但不同領域價格出現背離,居民消費價格小幅上漲,工業品價格連續下跌,房地產價格漲幅較大。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1-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6%,漲幅與上年同期持平,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價格漲幅相對較高,預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2.7%。生產者價格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情況下,延續負增長態勢, 1-11月份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已連續21個月下降。房地產價格漲幅較高。社會普遍關心的房地產價格今年以來呈現持續上漲局麵,上漲幅度偏大,按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麵積計算的全國商品房價漲幅達到8.1%,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

(四)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以來,我國在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方麵呈現出新變化。一是產業結構有所優化。第一產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有望再獲豐收;服務業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長8.4%,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5%。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發展迅猛,成為結構調整的亮點與重點。前三季度,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7.5萬億元,增長35%,軟件業完成業務增長23.7%,信息消費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並有力帶動了物流、倉儲、郵政等一係列產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落後產能加快淘汰,列入2013年公告的19個行業落後生產線已實現關停。二是民間投資比重提高。1-11月份,我國民間投資比重達到63.5%,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國民間投資投向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資金增長較快,尤其是第三產業增速提高2.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投資體製改革的推進下,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準入放開,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三是東部地區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今年以來,東部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向中西部加快轉移,信息、醫藥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經濟增長率先企穩。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潛力和比較優勢得到釋放,東中西地區各自的動態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四是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國家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機製建設,6月深圳碳交易市場上市,9月出台“大氣10條”,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降低3.6%。

(五)就業形勢較為平穩

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特別是隨著就業容量較大的服務業發展加快,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速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崗位。近年來我國就業彈性大幅提高,每1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吸納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012年增加至164萬人。1-11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42萬人,超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就業人數增長最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服務部門就業人數增速較高。

閱讀2

當前經濟麵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

我國經濟從10%左右的增長速度向目前8%左右的速度轉換後,出現了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貨幣政策擴張後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和其他虛擬部門、政府通過基礎設施拉動經濟增長帶來負債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入減緩等諸多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風險是體製改革滯後的結果,是新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表現,也是應對金融危機期間大規模擴張政策的代價。

(一)產能過剩製約經濟回升程度

我國的產能呈現行業麵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一方麵,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於嚴重過剩當中,有的處於絕對過剩狀態。另一方麵,過剩行業的投資仍在增長,而且大部分為現有水平的重複投資,過剩程度進一步加劇。在中期潛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並重組,過剩行業的利潤會繼續下降,優秀企業難以發展壯大。

(二)財政金融風險調控難度增加

近年來,財政收支矛盾日漸顯現,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受到製約,債務風險提高。與此同時,由於貨幣投放量偏大,貨幣環境寬鬆,融資平台公司負債增長較快。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我國廣義政府債務增加到占國內生產總值近50%左右,這些負債中很大一部分隻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支撐借貸和償還,或者舉新債還舊債。為繼續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融資,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大規模擴張影子銀行業務。隨著國內企業兼並、破產增多,部分理財產品信用違約風險提高,這些因素積累導致金融風險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