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房地產市場分化加劇係統性風險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在調控政策、實際需求、區域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明顯分化走勢。一方麵,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繼續累積。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房地產調控並沒有抑製住房價上漲,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價不斷飆升,遠遠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麵,我國部分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規模不斷擴大,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房地產自住與投資需求不足,出現了嚴重過剩局麵,部分城市價格出現連續下跌。
(四)企業經營成本上升
在產能過剩影響下,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連續負增長,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顯著提高。2005-2012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年均增長14.4%,2010-2012年農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漲17.4%,企業用工成本提高。環保成本、土地和資源產品價格呈現剛性上漲局麵。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部分企業微利經營,影響未來投資、技改等生產經營活動。
(五)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
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強,但結構性矛盾突出。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於我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變化,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征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表現在行政與內勤人員供給過剩,大專院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企業需求脫節就業形勢嚴峻,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較強,短期就工現象突出,而技術工人和高端技術研發人員嚴重短缺。2014年,我國大學生將達到727萬人,比上年增加28萬,過剩行業下崗職工增加,結構性失業趨於嚴重。
閱讀3
我國仍具備保持穩定增長的基本條件
(一)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複蘇態勢
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情況有望好於2013年,增長格局逐步由新興經濟體主導轉變為發達經濟體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世界總產出2013年增長2.9%,2014年增長 3.6%,提高0.7個百分點。經過五年的調整,發達國家係統性金融風險明顯降低,“再工業化”等結構性調整措施效果初顯。美國經濟在頁岩氣革命、出口倍增計劃、智能製造等眾多經濟戰略拉動下,消費市場再度啟動,房地產市場走出穀底,IMF預計,2014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6%,比今年提高1個百分點;歐洲隨著成員國財政改革以及救助機製的完善,歐債危機衝擊逐步緩解,出口競爭力回升,2014年歐元區經濟有望實現微弱增長;日本經濟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仍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但是新興經濟體增長動能疲弱,結構性矛盾突出,在增長放緩、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三者疊加下,部分國家金融乃至實體經濟可能出現危機,成為明年世界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縱觀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美國等國家的貨幣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貿易投資格局變化方向不確定,全球債務風險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區域動蕩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穩定性。世界經濟向好,整體有利於我國外需回暖,但全球經濟領域存在的複雜性亦將給我國進出口帶來不確定性,我國低端製造業向外轉移,發達國家需求回升對我國出口拉動有限,而新興經濟體增速下滑對我國出口將帶來不利影響,我國吸引外資難度將加大。同時新興經濟體減速將推動國際市場大宗初級產品價格穩中趨降,有助於降低我國進口成本,並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
(二)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前我國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國內需求擴大和供給改善潛力巨大。
1、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將極大調動和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新一屆政府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經濟、行政領域各項改革,已陸續出台的各項改革舉措在明年將會繼續發揮積極成效,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增長動力,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未來改革路線圖、時間表做出全麵部署,在財政、金融、行政、價格、城鎮化等領域改革步伐加快,這將極大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調動企業尤其是民營經濟積極性,釋放製度改革紅利。
2、國家努力打造“經濟升級版”,調整優化結構展現良好態勢。區域方麵,東部地區不斷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目前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經濟增速率先企穩。由於東部經濟總量大、占比高,未來有利於帶動全國經濟穩步運行。產業方麵,第二產業比重回落,第三產業增長較快,服務業發展加速,新興產業增勢良好,新興業態蓬勃興起,經濟增長潛力逐步累積。企業方麵,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倒逼下,部分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升級,加大研發投入,科技創新水平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相當一部分工業企業利潤上升,增加了企業擴大投資、強化技改等生產經營後勁。
3、我國國內市場空間廣闊,擴大內需潛力巨大。當前我國儲蓄率維持在較高水平,仍將可以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在高鐵、城市基礎建設、信息基礎設施、節能減排、棚戶區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設等領域仍有較大的投資需求空間。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顯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奠定了基礎。我國不斷突破戶籍、土地、教育等製約城鎮化發展的障礙,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為內需增長注入新動力。
4、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宏觀政策仍具備運用空間。今年以來,我國在宏觀調控上創新思路,提出了“底線思維”理念,確定了按“上下限”調控的合理區間,采取了與“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在調控方向、力度和時機的把握上,在調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更多的鮮活經驗。總體上講,當前我國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仍具備較大的空間,國家總體資產負債安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餘額均處於安全線內。銀行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較高,有足夠多的調節流動性手段和工具。
閱讀4
2014年宏觀調控政策
2014年,既要著力化解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緩解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等問題,也就是要“去產能”、“去杠杆”、“去泡沫”,又要保持經濟適度增長,防止結構性失業。因此,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
(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2014年,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經濟回升勢頭並不穩固,需要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支出和必要的結構性減稅來帶動和引導社會需求。同時,民生等薄弱領域和關鍵環節財政支出剛性較強,深化改革和推進轉型升級也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穩定財政赤字率、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以及結構性減稅上。建議2014年中央財政赤字規模安排9500億元,比2013年增加1500億元;中央代地方發行4000億元國債,和2013年持平。全國財政赤字規模增加到13500億元,赤字率約2.2%。結合稅製改革,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將郵電電信業和鐵路運輸業等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清理規範區域優惠政策,轉向實施產業導向稅收優惠;實施煤炭等品目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從嚴控製一般性支出,增加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鐵路、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麵的投資,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戰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地方融資渠道,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舉借債務,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的監控。
(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2014年,為了有利於市場主體形成合理和穩定的預期,保持經濟平穩增長,避免觸發潛在財政金融風險,貨幣政策不宜過緊;同時,為“去產能”、“去杠杆”、“去泡沫”和轉型升級創造穩定的政策環境,貨幣政策也不宜過鬆。因此,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穩健取向,並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考慮到目前貨幣存量過高以及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和物價之間的經驗關係,建議2014年廣義貨幣增長13%,和2013年預期目標一致。加強流動性調控,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適度增長,穩定市場預期;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加大對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引導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企業、三農等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繼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貸款利率管製的完全放開使利率市場化大為推進,市場利率對資金的配置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我國金融調控開始從數量調控為主逐步進入數量調控和價格調控並重的階段。應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和公開市場操作,保持銀行體係流動性合理穩定和銀行間市場利率水平平穩波動。市場利率體係尚未完全形成,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仍需改進,應逐步完善利率間接調控的基本框架和基礎條件,適時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增強價格型工具的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