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積極擴大有效需求
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充分挖掘消費潛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積極培育信息消費,養老、醫療、保健消費,環境消費等新業態;改善消費環境,推進流通環節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消費品流通成本,加大食品、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確保品質安全。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深化投資體製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切實保障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發揮政府投資對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調整預算內投資結構,大幅壓縮用於一般競爭性企業項目投資,適當減少可利用社會資金的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停止建設樓堂館所等投資;深入貫徹落實“新非公36條”,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確定重點投資領域,加快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加強農業、水利投資等,充分發揮出口的支撐作用。保持傳統出口優勢,同時形成以技術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帶動關聯行業出口的新模式,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加強與相關國家與地區的自貿區建設,穩固推進投資協定談判;全麵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探索改革新路徑,推進服務貿易增長,擴大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與服務,簡化審批程序,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積極性,提高對外投資效率;加大對國際大通道內外互聯互通建設的協調力度,積極推進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努力開拓國際經貿合作新領域;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等進口,增加原油、貴金屬、糧食等初級產品進口。
(四)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落實“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二是化解產能過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化解產能過剩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方麵是完善市場機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優勝劣汰,淘汰落後產能;另一方麵是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等創新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形成更具競爭力、更具優勢的主導產業,從根源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三是加大環境治理與保護生態工作力度,完善生態補償機製,推進節能減排;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力爭實現資源能源循環利用;落實和完善大氣汙染治理計劃及配套政策,重視土壤汙染治理工作。四是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細化區域政策指導的空間格局,注重產業區域間梯次轉移;加強跨省區、跨流域、跨行政區協作與共建,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的經濟圈與經濟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生活水平。五是積極穩妥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推動出台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麵的配套政策,組織編製實施重點城市群發展規劃,各地因地製宜編製和實施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製、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製、降低行政成本的設市模式、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製度,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試點。提高東部地區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推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內主要城市之間的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與交通幹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強化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麵,重點關注農民工、社會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情況。二是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鼓勵技術教育培訓,同時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做好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三是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主要思路是通過加大供給,通過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同時重點增加住房建設用地供給,提高土地容積麵積,打破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城區與郊區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狀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抑製房價、擴大住房消費。
(六)積極防範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需要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製度建設結合起來。一是加強源頭規範,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加大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清理和規範力度。製定統一標準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嚴格限製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建立信息披露製度,及時將融資平台的資金、負債以及項目效益等公之於眾。二是盡快建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製度,允許地方政府合理舉債,短期內加大財政部代發地方政府債的力度。三是建立有效的償債機製,地方政府應通過出售、轉讓或證券化國有資產償還債務。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條件和懲罰措施,包括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約束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
(七)全麵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把經濟體製改革分為四類,區分情況、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屬於方向明、見效快的改革,地方和部門可以授權操作,2014年有望推進實施;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包括房產稅等由於涉及麵廣,需要中央決策,將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待全麵統籌和審定後,適時推進;土地製度改革等由於認識有待加強,將先行試點,探索規律;涉及到修改現有法律的改革如生態保護、土地法修訂等,將加強研究,盡快啟動。
閱讀5
2014年基本經濟走勢
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分析和2014年我國經濟政策導向,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穩定。
從經濟增長速度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會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而釋放改革紅利、基礎設施投資和庫存回補因素將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增長。製造業產能過剩會降低企業投資意願,開工麵積連續兩年增速較慢和部分地區銷量遲滯會影響房地產投資,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範圍和領域擴大有利於服務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會保持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會略低於2013年。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而信息消費、社區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會顯示較大潛力,嚴格公務消費對抑製餐飲等消費的滯後影響基本消失,2014年消費需求基本穩定。美國經濟複蘇勢頭增強,歐元區經濟出現改善跡象,日本經濟在強力政策刺激下步入複蘇軌道,人民幣實際有效彙率上升壓力減小,我國對發達國家出口將有所好轉。由於新興經濟體增速下滑,貿易保護主義依然嚴重,出口難有大的改變,國內需求減弱使進口增速難以加快,預計2014年進出口將增長9%左右,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增強。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7.5%左右,工業增加值實際增長9.5%,繼續處於中高速增長態勢。
物價呈溫和回升態勢。從工業消費品價格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穩定,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大。我國工業產能較大,供大於求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工業品價格會基本穩定。從服務業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低端勞動者工資上漲推動部分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價格上升。從食品看,今年糧食再次增產,糧價基本穩定,但肉類、蔬菜價格麵臨一定的上漲壓力。從資源產品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2014年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時機較好的時間窗口,調整資源產品價格會推高物價。此外,2013年物價上漲對2014年翹尾影響為1.4個百分點左右,高於2013年0.3個百分點。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3.2%左右,工業生產者價格將下降0.5%,房價同比小幅上漲。
(本文來稿時間為2013年12月,文中所用數據均截至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