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壽自高

養生觀點

作者:朱德珍

老家的楊大爺今年已進入米壽之年(編者注:88歲為米壽),堅持早睡早起,天天幹農活,至今能挑百斤重擔,揮鋤翻地輕鬆自如。有人向其討教長壽秘訣,老人說:自己生活有規律,雖然一輩子以種田為生,卻一直很知足、很快樂。

楊大爺以2畝薄地為生,一年耕種雖然收獲頗豐,物質生活與城裏人卻相距甚遠,可他自感生活知足、快樂,其健康長壽與此不無關係。

《現代漢語詞典》將“知足”定義為: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指生活、願望等)。人們感到知足,就能客觀地認識和判斷已經實現的目標和願望,才會始終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態,心安理得去過好每一天。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人患上“快樂缺失症”,時不時地在鬱悶與牢騷中掙紮著。有的人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回憶裏,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常悶悶不樂;還有的人消極處世,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意誌。這些失衡的心態,讓人永遠快樂不起來,傷及身心健康。

某研究機構對2200多名成年人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對生活滿足感較高的人更長壽。其實,自古以來,許多名人在養生中學會知足、感悟知足,他們不僅活得舒心、活得瀟灑、活得高壽,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知足”詩句,成為後人養生的寶貴財富。清代學者陳白崖在一首詩中寫道: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此即是“知足者常樂,常樂者長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