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1 / 2)

距離北安州千餘裏的平州府城隸屬中京道,始皇帝嬴政第四次東巡時便是駐蹕此地,並在這裏派出燕人盧生、方士韓終入海求仙,還留下了銘刻 “碣石門辭” 以歌頌自己的大德。此地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草木葳蕤、野蔌布郊,一派繁榮景象,生活在這裏的人們,臉上常都掛著笑容,很富於知足的表情。

可惜這種知足沒過多久便不再繼續下去了。

宋政和十年,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帶著徽宗的親筆信函出使金國,簽下了“海上之盟”。宋朝以將原來供奉給遼國的歲貢轉奉給金國做為價碼,聯合攻遼,以圖收複燕雲十六州。

盟約簽訂後,金國完顏阿骨打率兵很快便付諸了行動,並不斷取得勝利,而宋卻遲遲不能成行。原因是“後院起火”了,內亂頻發,各地間聚眾造反者越來越多。王師數伐不利,便延誤了合金之計。如此違約,便惹惱了阿骨打,同時也起了蔑宋之心。於是揮師南下,嚇得正在燕京城中鞠球作樂的宋室官員,連守關的炮衣都沒有掀開便受了降。

無奈之下,宋國不得不再與金國達成協議,金將太行山以東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給宋;宋每年向金納歲幣銀絹各20萬兩匹,另輸代稅錢100萬緡;平、灤、營州不屬五代時契丹受賄之地,不在歸還之列。

自此,原大遼治下的平洲便易主歸了金人。

遼管時期漢、遼族人與法律權益上基本達到了平等。自耶律阿保機開始,隻契丹區域維持部落的習慣。對所管治的漢人區域參考唐製,沿用漢人《唐律疏議》,實行一國兩製政策。至景宗耶律賢以後,漢人不僅可以南院為官,如果戰功卓著或者科舉拔萃,還可以入北麵述職。當年的韓知古即為薊州玉田漢人,六歲入遼,其後嗣三代效忠遼朝。至其孫韓德讓更是累封楚王、北府宰相、北院樞密使,賜名“德昌”,人皆稱其為大宰相,之後,又承皇恩,再被賜名“隆運”,隸屬橫帳,位在親王之上。張孝傑建州永霸漢戶,重熙十五年擢進士第一,道宗年間封陳國公,仕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又賜名“仁傑”,在遼國漢人中,貴幸無比一一尤其道宗之後最寵漢學,尊 “儒家”,建夫子廟,逢春、秋兩季,皇太子都要拜謁祭奠。達人顯貴俱喜吟詩作賦,常以取漢名為榮,蕭燕燕便是“承天皇太後”的閨號,由此可見,對漢人的仕子學生的重視程度了。吸納中原科舉製度,廣選漢家人才委以重用。鹹雍年馬人望進士及第,初任鬆山縣令,爾後遞遷中京“警巡使”。斷案入神,過手從無冤假錯案。同時,遼國政策對待百姓也是輕徭薄賦,全沒有做“後爹“的態度,其稅負較宋還要低些,並且依照漢族人習俗,致力建造城池安置生息,以助娶妻生子、安居樂業。本來老百姓也不關心這版圖歸屬的事兒,隻要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就滿足了,何況這城裏除了多幾個髡發的契丹人種,也再沒什麼變化,該怎麼生活還怎麼生活,金人與這些原住民們相處得頗為融洽,還常常請教一些漢文漢禮,全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讓漢人們覺得心裏很舒服。因此這幾十年才有了耕地廣闊,牛羊滿山的欣欣向榮景象。

可金人一來,這一切就全變了,金太宗廢免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強製推廣奴隸製,執行“猛安謀克製”,各村寨設猛安謀克戶,規定以戶為計算單位,以三百戶為一謀克,設百夫長為首領,十謀克為一猛安,設千夫長為首領,使女真同其他民族混居,以利於控製。下詔“禁民漢服,及削發不如式者,死!”強迫漢人剃頭辮發。有抗拒者立殺。在任官舉仕上更定了限製歧視漢人南人的法規。明令不許漢人擔任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長則金人為之,而漢人、貳焉”即使在不得以用漢人時也要金人做主官,漢人出任副職。更罷黜了科舉製度,絕了漢人學子的入仕之途,以致與有人歎曰:如何窮巷士,埋首書卷間;年年去射箭,臨老猶儒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