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1 / 2)

李長風做事果然章法有度,短短時日便在蔡高嶺、黃靖諸位幹員的大力協助下,將招募親兵一事做的妥當,並與古、常原軍接洽完畢,把所募北安本州的三餘萬新丁盡數交付並投入集訓,至此,由各方合並而成的州府軍即有兵員近十萬,直接隸屬於韓可孤轄製,終於,不用再以一己孤身周旋於諸鎮之中,免了處處掣肘的憂慮。韓可孤自覺有了腳踏實地的底氣,北安轄下各府縣駐兵見其勢壯大,又有皇上賦予先斬後奏的權利,再不敢相輕,紛紛表白衷心。連那總兵劉升更是鑿鑿誓死,連夜帶本部人馬又返回到利民防區。

經過多方協調部署,韓可孤調度將畢,擬選出征良日,拜表發兵,號令各部相應留守本轄縣境,其餘水路步騎分路而出北安,或斬敵首,或切敵尾,或纂敵背,或抵敵脅,總之,四麵開花,分而擊之。務必使金兵首尾不能相顧,四肢不得少寧,進而和其他各州府縣抗金之師遙相呼應,互為羽翼,共圖恢複。

北安府作為中軍府地,這夜,韓可孤正在燈下伏案觀看地形圖,獨自運籌,守衛小校進來報告黃靖黃大人來訪,連忙直起身相迎。黃靖依舊一副玩世不恭的招牌笑容,樂嗬嗬走進來,二人拱手見過禮,各自落座。韓可孤囑咐上茶,笑著說:“真佩服黃大人好心態,凡事從容,不急不躁,笑臉對天下,一切盡在掌握中。”黃靖謙恭擺手:“大人太過誇獎了,下官隻是看得開,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凡事皆出因果,隻要努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而且,有些事情即使畏難也是一定要辦的,與其哭喪個臉去辦就不如高高興興去辦,讓別人看了舒服,自己也舒服。”接過蕭驢子端來的茶湯,點頭致謝後抿了一口,接著道“剛才拜讀了大人親撰的儌稿,知大人對中興大局做了通盤考量,已是胸有成竹了,下官心下雀躍,便耐不得了,見大人窗下亮影,就忙趕著過來討教。”

韓可孤望向這位其貌不揚的心腹幹員,他自利民而北安一直追隨自己左右,一日不曾得歇,本來就黑瘦的臉龐愈發蒼老了。韓可孤歉然,自己為了大遼兢兢業業,卻也帶累的手下一眾同僚受苦了。他感動說道;“這一向又是募兵又是籌餉,讓你和高嶺受累了哦!”

黃靖連連揮手,表示不值一提,仍把言語回到韓可孤的儌文上“大人把本州討金的一應事體料理的清楚,如今萬事俱備,尚欠一場東風。”

沒來頭的一句話,說得韓可孤一愣,不由問道:“黃大人所言東風是為何物?”

“自然是皇帝親詔,號令天下諸州共同起師征金。”黃靖道“隻有如此,才能天下齊心,諸鎮戮力,百姓寧神。否則,隻以北安一州微薄之力,大人的苦心統籌恐怕最終會付諸流水了。”

韓可孤微微點頭,待黃靖講完,自錄筐中取出早已擬好待呈的奏章笑道:“黃大人與可孤果然心有靈犀呢,”遞過去給黃靖觀看,“大人想必也知道金太祖完顏旻新近病逝,新君繼位之際,他朝中必定紛攘,此時正是恢複失地的大好時機,皇上此時以親書詔告天下,必能使具有血性之人,歡欣鼓舞,認為大遼天命回歸,興國指日可待,人心齊,泰山移。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若把握不住,真就要大江東去也。”

黃靖的想法卻並不如韓可孤樂觀:“據聞萬歲爺陛偕雲內州,打算以耶律大石所部及謨葛失兵,出夾山,恢複燕雲二州,卻又如何光聽雷聲不見下雨。遲遲未有行動,讓民眾從充滿久盼甘霖的希望換做了猶疑不安的失望”

韓可孤小聲說:“黃大人,你我之間無話不談,當今朝中堪用的良臣唯耶律大石皇叔一人爾,以他的眼光焉能看不到此番大好時機,無奈聖上執意要禦駕親征,所以,皇叔唯恐走鴛鴦栗老路,再誤國本,便把計劃耽擱了下來。”

黃靖時事洞察,一聽就明白了,當今天祚帝不但遠君子近小人,而且,誌大才疏卻又一意孤行,鴛鴦票一役敗就敗在他看不清戰局,胡亂指揮所致,耶律大石洞若觀火,一定是害怕聖駕隨征,會以皇權給自己掣肘,罔顧戰局勢態,以其一己好惡妄作出影響到勝敗的錯誤決定。此時的大遼實在是敗不起了啊!所以大石大人一定是無奈到起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

這件朝廷出兵的大事著實夾雜不清,遠不是北安外鎮州府所能左右得了的,韓大人上報奏折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沉思片刻,黃靖肅然向韓可孤道:“下官還有一事,便是向大人請命,”

“哦,”韓可孤笑了“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能讓黃大人如此鄭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