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地皇後娘娘的果敢雄才、知人善任,韓可孤更佩服她的遠見卓識。述律平曆太祖、太宗兩朝,以其如炬的眼光和無上的智慧,成功地擔當了父子皇帝的賢助與靠山。
阿保機稱帝之初,垂涎漢地之富饒,欲起兵幽州而掠之。吳王李升即獻火油,稱該油燃火遇水更旺,攻城陷陣最是無敵。阿保機得計大喜,遂點三萬精騎兵準備攻打幽州,以試火油之猛。述律平聞知後,著眼與長遠,極力反對。諫道:“豈有試油而攻人國者?”又道“妾習漢人兵書,知烈火漫城,不避婦孺,是為不仁;出無名師,擅動兵刀,是為不義。而如今幽州實力雄厚,我國初建,正需養精蓄銳,此時出征,是為不智。如此不仁、不義、不智之仗,焉能不敗!若敗,則受漢人恥笑,國人喪氣,恐動搖民心,危及國本。”隨後,她又提出解決幽州之策:“用幾千騎兵攻略幽州四周,用不幾年,城內百姓就會因糧食匱乏而主動投歸契丹,不戰而屈人之兵,何樂而不為?”述律平言之有理,阿保機深以為然,立即便決定停止這次輕率的軍事行動。
述律平暫時不出兵漢地,是她審時度勢,從自家的現狀出發做出的抉擇。以後,阿保機還是沒能耐得住寂寞,不顧述律平百般勸阻,二次興兵,結果遭晉王李存勖重創,又遇到大風雪,死傷無數,大敗逃歸。經此一役,阿保機對述律平更加信服。
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吞滅渤海,七月二十日班師南歸至扶餘城,聖體感不豫,當夜,有“大星隕於幄前”。七月二十七日晨,有體長裏餘許的黃龍盤旋繚繞於扶餘子城之上,“光耀奪目,直入於行宮”,相伴“黑紫氣蔽天,逾日乃散”。阿保機駕崩賓天。
太祖死,太宗即位,尊述律平為皇太後。她憑著多年輔佐太祖的實踐經驗,繼續扶助太宗,在關鍵時刻把握航向,給朝政施加重大影響。
太宗與後晉帝石敬瑭攻伐不斷,損耗國力巨大。述律平看到大遼中人畜死傷過多,致百姓怨聲載道,十分憂慮。力勸太宗結束這場戰爭,以"蕃和漢 "來換取和平,鞏固和發展遼王朝。她進言太宗:"讓漢人作我遼主,行否?"太宗斷然說:"不行。"她又問:"那麼你為何啟武力征漢地,欲取漢主位呢?"太宗憤憤不平地說:"晉石氏忘恩負義,我豈能容他!"她繼續語重心長地開導:"你即使得漢人土地,也難能久駐,若如現在這樣執意打下去,難得休養生息,實在得不償失。萬一失敗,悔之晚矣。依我所見,如漢人也有修好之意,我們不妨蕃和漢,以贏得壯大之期。"如此政治遠見,令太宗汗顏。
然而幾年後的太宗德光皇帝也犯了他老爹同樣的毛病,隨著實力的壯大,野心膨脹起來,沒有按捺得住貪婪之心,將述律平所言忘之腦後,悍然發起侵略,太宗入主中原,但雖然暫時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片富饒土地,但也不幸被母皇太後言中,還沒坐穩龍椅,就被各地風起雲湧的起義逼得倉皇北顧。途中,耶律德光身染急屙,高燒而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