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節(1 / 2)

這一段時間,韓可孤的心情不錯,最起碼在表麵上看起來是這樣,他嘴角勾勒出的弧度比往日似乎上翹了許多,攢山的眉頭也平複了下來。的確,這些日子確實值得開心。前陣子一戰下鹹平,而且還兵不血刃取了九百奚營並且將榆河州的實際掌製權納入手中。隻是前日裏可敦城的飛驛傳報的內容,開始時候讓韓可孤糾結擔心了一陣。

雖然通州這裏發展得有聲有色,但是韓可孤內心深處卻知道,這些不過是流與表麵的虛假繁華,若論及大遼潰滅後的唯一亮色隻能是耶律大石把持著的可敦城,再無出其二。

可敦城因先蕭綽太後之姐齊王耶律庵撒哥的王妃和罕在此建城屯邊以鎮撫韃靼諸部而得名。方圓六裏,占據形勝之地,是控遏西北的邊陲重鎮。此地屬沙漠府轄地,以往設都招討司,長年駐紮諸部騎兵二萬餘人。這裏水草豐厚,廣有羊馬,本是契丹牧馬地,最盛之時戰馬有百萬之數,這時耶律大石盡收此地,得馬數十萬匹。

耶律大石未來之時,當地戍軍聽說故土淪喪,心中煎熬自不必說,但是苦於無人統領,號令不行。當聽說素有威名的大石林牙攜秦王耶律定來到,自是歡躍不已,乃至涕泣號哭。大石收拾可敦城駐軍並會盟七州十八部,奉秦王為主,自立成王,設置南北官署,作為收拾人心之用。

其時金國的主要目標正放在了富庶繁華的宋朝之上,西北苦寒之地自然暫時被放在了腦後。

在耶律大石的苦心經營下,數年之間,勢力大振。一方麵與西夏時時交通,形成了事實上的戰略聯盟,在另一方麵由於韃靼部與金人交戰,自然也就停止了提供馬匹。耶律大石借機出兵奪取了金國北部二營。金國朝廷終於開始重視起耶律大石問題的嚴重性。宗翰派兵遣將萬人遠征可敦城,企圖一舉將其殲滅。

雖然金軍去勢凶猛,但憑借可敦城現有的實力完全可以擊破這支金軍,但是,韓可孤雖遠在通州卻知道如果金廷在震怒之下,攜百勝之餘威,發披靡大軍,以如今耶律大石的實力是無法抵擋金軍接二連三的打擊的,所以他很擔心。不過隨即也就想開了,自己的擔心無非是杞人憂天,這裏遠水難解那裏的近渴,即使能流過些水去也是杯水車薪,與其做無謂的憂慮還不如悶頭在這裏自顧自的尋求發展。

韓可孤心情好,心裏卻生出了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的感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自己已經從北安州出來幾年,總有一種尤在夢中的感覺在心中縈繞。回想從前,對於一個曾經跳過崖頭一心求過死的人,更加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歲月勿匆而過,現在的他坐擁通州、海龍一線幾州之地,數十萬百姓,數萬雄兵,便是比之宋人的殘餘勢力也不遑多讓。畢竟在這幾州,韓可孤受到的尊敬愛戴無人可比。雖然乍看起來鄉軍仍然是艱難地生存於夾縫之中,處於被動防禦的階段,卻偏偏就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從這個夾縫之中,汲取到的數不清的養份,讓他們越活越滋潤。由於政策優裕,從各地遷過來的百姓足夠多,再開出萬頃荒田並不是什麼難事。雖然北地寒冷,農作物生長期短,但一季的黍梁種植並不會受到影響,開春的時候撒下種子,到了秋天就能收獲滿倉的糧食。百姓們的生活要求本就極低,能吃飽飯,穿暖衣,有房住,有餘錢,便會覺得很幸福很滿足。而在亂世中,他們的要求變得更低了些,隻要能吃飽飯,便覺得慶幸了。而事實,在鄉軍控製地區百姓的生活,遠比其它地區要好很多,這樣就使得軍府沒有了兵員以及補給上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