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者李克強
高層
作者:湯湧 高詩朦
第一個任期的第二年往往特別艱難,在這一點上,各國政府都差不多。民眾第一年的新鮮感即將過去,與媒體的蜜月期也將結束,所有的力量都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拋開領導人的明星光環,更多去考量政策本身。
年底,尤其是一個交成績單的時候。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迎來了他總理任期的第二個年底,他就任於一個世界經濟很不景氣的時期,除了每一任總理都要麵臨的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之外,他還要做得更多一些。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複蘇來說,中國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被寄望成為此次全球經濟複蘇的“發動機”。
細數他就任總理以來的曆次講話:“簡政放權”、“合理區間”、“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是其中最集中的關鍵詞。還有許多先前從未聽說過的提法:“負麵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
在春天的政府工作報告裏,李克強提到了今年的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製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6%以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
作為預期目標的7.5%僅比1999年的7.1%略高一點。事實上,一到三季度,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是7.4%。
“我一再講,合理區間是指經濟增長率不低於7.5%左右,所謂左右,就是高一點、低一點都是正常的,都處於合理區間。”李克強專門這樣講過多次。但即便如此,李克強並未采取大規模的“強刺激”,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權”。
“放權”並不是無為而治,相反,這需要更堅定的決心和更大的勇氣。
這既需要自信,還需要更多人的理解。曆史上所有經濟下行期做減法的改革,都很容易被人指責為力度不夠和無所作為,這對一個政治家來說是一件冒風險的事。
在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前提之下,李克強這一年努力清理各領域當中的束縛和桎梏,推進中國和各國的貿易合作,去各國推銷中國的裝備製造。對國內,他致力於拆除各省市之間的貿易壁壘、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之牆。
他很像是一個冷靜而堅硬的破壁者、拆牆人。
拆貿易上的有形壁,不易;破觀念中的無形牆,更難!
大中國的“CEO”
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的時候,中國的“CEO”走在最前,不眠不休高密度出訪,談訂單,簽合同當地時間12月16日下午,李克強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出席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與會。
根據中國政府網的報道,這是一次不眠不休的長時間工作,李克強每會見完一國領導人,各位隨行部長就會圍攏過來繼續商討工作。
“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一位隨行人員這樣說。
此前,李克強剛剛在哈薩克斯坦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會議,在早餐桌上,李克強和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敲定了180億美元的《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這份協議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領域的合作。
兩位總理都是法學專業出身,後來都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行業蕭條生意不好的時候,大多數公司的CEO都會親自出馬,見客戶,談合作,拿下至關重要的訂單。
一國的“CEO”也是如此,中東歐國家和中國的地理距離並不近,但因彼此經濟的互補性和契合性,雙方已經不再遙遠。
與地理上的接近相比,是需求上的接近讓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走在了一起。
李克強在貝爾格萊德講話時提到了這一點:
“中東歐國家經濟基礎紮實,自然資源稟賦好,科技教育水平高。中國13億人口市場巨大,工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體係完備,外彙儲備充足。雙方完全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共同發展。”
中國的鋼鐵、水泥、玻璃、電力等富餘而優質的產能,需要找到新的釋放出口。
如果放眼國際市場就會發現,許多國家麵臨著升級換代和改善交通裝備與基礎設施的艱巨任務,但卻苦於資金匱乏。
中國龐大的外彙儲備也需要尋找出口,使它以投資的形式得到增值。
借給朋友,讓他們購買我們的產品和裝備。中國輸出的裝備可能會使用幾十年,被投資激活的夥伴們也將變成更有實力的購買者。
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路,與單純追求賺取外彙、把貨幣留在自己國內就算贏的舊式重商主義思路和貿易保護主義全然不同。
“將中國在高鐵、核電、電信等裝備製造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生產方麵的優質產能與中東歐國家大項目建設的巨大需求結合起來。中國鼓勵本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就地建廠,積極參與共建各類產業園區。”李克強說。
有人把李克強的這種外交稱為“裝備外交”。這種合作帶來的信賴能夠擊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此次中國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第三次會議形成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貝爾格萊德綱要》提到:
“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支持促進相互投資,提升經貿合作規模和水平,努力為貿易持續穩步增長創造條件。”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是APEC和上海合作組織之外的又一個領導人會晤機製,李克強用頤和園的“十七孔橋”來比喻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組成的這個組織。這個比喻富有深意,單獨的石拱無法建成這樣一座長橋,修建於乾隆年間的這座石拱橋用17個拱形結構的聯合,手牽手築成了一架通路。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這些國家大多在上個世紀末經曆了和中國類似的經濟改革。在經濟麵臨下行壓力時,這些國家更需要合作。
12月17日,李克強在講話中稱,中國、匈牙利、塞爾維亞三國已達成協議,合作建設匈塞鐵路,力爭在兩年內建成一個符合歐盟標準、適合各方需求的現代化快速鐵路。這是去年三國達成協議之後的最新進展,根據英國媒體的測算,這條鐵路將會使匈牙利到塞爾維亞的時間由8小時縮短為3小時。
李克強強調,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可以依托匈塞鐵路,並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連在一起,打造一條亞歐海陸聯運新通道。
在結束中東歐之行後,李克強馬不停蹄夜航10小時抵達曼穀,與泰國“大米換高鐵”的合作計劃需要最終敲定。此前,因為泰國前任總理英拉被法院解除職務,泰國同中國的高鐵協議和農產品協議被宣告失效。
客戶有變動,如果不能跟好這一單,就會造成丟單,這個時候CEO親自出馬、冷靜處理,是最好的方法。
在李克強鍥而不舍的努力下,19日簽署的新備忘錄中,這條鐵路距離由去年的300公裏增至800公裏,全部采用中國裝備、中國標準。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在當時和現在都被看做是意義深遠的一刻。此前的媒體上,人們對入世的利弊爭論不休。但在加入之後,中國人迅速適應了自由貿易的精神和規則。
13年後,中國已經在一些重要地區扮演自由貿易的主張者和提倡者,成為一個群體的牽頭者和話事人。
市場經濟的鼓手
中國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農業民族,義烏人送了李克強一麵“雞毛換糖”的撥浪鼓,李克強把代表著商業傳統的撥浪鼓轉贈給國家博物館
11月20日,李克強來到位於浙江金華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此前的義烏剛剛從“雙十一”的忙碌中緩過勁兒來,這是中國商人近幾年自己創造的一個節日,也是異乎尋常的銷售奇跡。今年11月11日這一天,天貓平台的交易總額就超過了571億。
這一年,國務院出台的各種政策,都是在解除網絡購物的各種桎梏,以及從賣家到物流快遞業身上的束縛。
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老商戶、創始時的股東之一何海美,為李克強送上一麵象征著義烏商業傳統的撥浪鼓。
何海美告訴《博客天下》,這麵鼓是50年前的舊物,從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手中收購而來,“那就是過去雞毛換糖的鼓,髒髒的,也不敢洗,怕一洗就破了。”
何海美對這樣的撥浪鼓並不陌生,1978年前後,她在義烏街頭賣畫片兒,相紙上印著明星的頭像和歌曲的詞譜。
搖著撥浪鼓的老漢們買下她的畫片和別人家的糖果走進鄉村,被鼓聲驚動的孩子們把家裏殺雞煺下的雞毛交給打鼓的老爺爺,視雞毛多少,從大塊的薑糖上敲下來一塊拿去吃,或者換畫片兒去玩兒。打鼓老人們則把雞毛分類,好的賣給做撣子的,一般的賣給做肥料的人漚肥。
這是最古老的商品經濟,但在1960年代,則要冒著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沒收和批鬥的風險。即使在那樣的歲月,這種商品交換也仍在暗流湧動。
李克強接下何海美的撥浪鼓,告訴她:“我知道,我以前也聽過義烏的雞毛換糖。”
何海美接著對李克強說:“30多年風風雨雨,在政府的領導下,我們現在的市場是全國乃至全球購物者的天堂。是我們農民創業的基地,也是全國大學生創業的基地,還是老外在義烏淘金的地方。”
李克強說:“義烏小商品是中國的名片,這個禮物很珍貴,濃縮了義烏精神,應該要把它轉贈給國家博物館。”
這是何海美對話過的最高級別的官員。1981年,賣尼龍襪子和童裝的何海美攢了五六萬元,卻惶恐地不敢花,在街頭擺攤的她可能隨時都會被“紅袖章”扣貨或者罰款,她一度想著“算了”,準備把錢存起來,找個工作上班。
何海美用掙的錢買了一台電視機,在電視上她認識了義烏縣縣委書記謝高華的臉。有一天謝書記路過附近的時候,何海美拉了幾個一起擺攤的姐妹,向謝書記訴苦。
那是一波強大的力量,義烏人要富的決心推動著謝高華,在2012年,這位年過八旬的老書記曾回憶往事,當初他調研的結果是:真正“投機倒把”的小商品售賣者是極少數。為此,義烏在1982年9月放開了小商品市場。
現在這部關於針頭線腦的創業史詩以這麵撥浪鼓為媒介被收藏進國家博物館。
那天,市場上的人還送給李克強一麵新撥浪鼓。他們告訴總理,現在的義烏就像這麵新鼓,有兩隻“耳朵”,一隻是實體市場,一隻是電子商務。
義烏國際商貿城給義烏做了一個“義烏購”的平台,讓所有的實體店都有了一個自己的網店。
李克強看見這個非常高興:“你們線下的做網店更有優勢,因為你們有店麵,客戶更信任,你們主動應對電商挑戰的態度特別好。新的東西對舊的東西可能會有衝擊,但是我們不能讓新的退回來,舊的形態要自我提升,跟上新事物的步伐。”
在李克強籌劃的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的方案中,電商和上下遊行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他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專門有這麼兩句話:
“要深化流通體製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發展。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