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提升自我價值的新路徑
生活
上名校、就讀MBA,曾經是中國企業家一種提升自我價值、拓寬人脈資源的好選擇。很多大學的MBA學院也被稱為企業家的“關係學院”、“社交學院”。但是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企業家們發現,企業成長所需要的很多管理經驗難以在MBA課程中獲得,MBA課程也限製了企業家交往人群的範圍。於是,在許多國家很流行的“遊學”時尚逐漸進入中國企業家的視野。
遊學——企業家人群的新風潮
企業家圈子裏如今最時髦的是什麼?讀EMBA?已成常態。旅遊?過於平常。或許,再也沒有什麼比像古人一樣一邊踏訪山水,一邊獲得新知來得更為時尚。是的,遊學風潮正在流行。
許多人可能都知道,趙本山曾經花55萬元在長江商學院上CEO課程班,學製半年,總共隻有5次授課,足跡遍布全球,真正學習的時間加起來總共18天。
如果單純為了充電,趙本山完全可以選擇國內名校的MBA和EMBA,不但能學到知識,還能拿到正規的畢業文憑。但他卻選擇了四處遊走上課、沒有文憑的CEO遊學班。這是為何呢?其經紀人坦言,趙本山的目的不在文憑,而是希望能看看國外怎樣搞文化產業,通過實地考察,希望把二人轉文化推向世界,把企業做到國際上去——有夢想的人,做起企業來絕對視野寬廣。
遊學加盟商學院
自古以來,人們就將“遊”與“學”並列為獲取知識的途徑。“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更是中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通過“遊學”來包裝商學院的課程,最早出現在中國是2006年,上海的中歐管理學院和美國哈佛商學院、西班牙IESE商學院推出的全球CEO課程,整個課程分別在中國、歐洲和美國進行。
盡管課程學費達到了35萬元,但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國內眾多一流企業CEO們的熱烈響應,郭為、董明珠、郭廣昌等30多名商業精英是其首批學員。學成歸來,郭為說,遊學的最大收獲之一是“學會了從全球視角來看待經濟發展和行業潮流的整體趨勢”。
另一方麵,企業家的遊學之風在國內日漸興盛,甚至還出現了以“遊學”為特色的“主題”商學院,嶺南學院的院長舒元剖析了他們是怎樣打造“遊學商學院”的細節:一種是到其他知名院校的商學院聽課,北大、清華、浙大等高校的商學院是每期學生的必到之處。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解決教育資源,尤其是師資匱乏的弊端。另一種是實地到國內的企業觀摩。聯想、海爾、珠江啤酒、雅戈爾、頂新、娃哈哈集團等著名企業,以及學員所在的企業作為嶺南學院的培養基地,定期接待學員的來訪。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學員創造深入企業的機會,提供實習、交流的機會,有利於企業家們提高理論的運用能力。
亦遊亦學兩不誤
企業家們把“遊學”之風帶出了商學院,大大延伸了傳統“遊學”的內涵,在豐富企業家生活的同時,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隨便點擊一個“總裁班”、“MBA課程班”或“高級經理人研修班”的招生簡章,隻要其號稱招生對象是企業家、董事長或CEO,遊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國際資本運營企業總裁班”遊學香港聯合交易所,“工業企業總裁班”遊學德國魯爾區,“房地產總裁班”遊學迪拜和曼哈頓。就連剛剛開課的“三智道商國學院”,這些關注本土智慧的國學班也在遊學上下足了功攻夫,把學員安排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青城山、九華山等儒、釋、道的聖地進行實修,實地體悟三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