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學,提升自我價值的新路徑(2 / 2)

不同於早些年大型會議之後安排的旅遊行程,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公務考察”,“遊學”並不刻意安排路程上的便捷和途經典型的旅遊勝地,所有的行程都圍繞著實地學習展開,在“遊”中“學”,在“學”中“遊”。

教學和培訓機構之外的社會力量發起的企業家“遊學”也頗為叫好。某個企業營銷培訓專家團每年定期會向曾經服務過的企業老總發出邀請,到某企業實地學習和聚會,除往返交通費用,所有接待費用由輪值企業全程買單。

“智慧穀企業家俱樂部”作為一家企業家發起的,推動企業家群體養成學習習慣的高端俱樂部,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大型“遊學”活動。過去,“智慧穀企業家俱樂部”組織百名企業家遊學五台山普壽寺。五台山對於這些企業家來說並不陌生,坦白說“遊”的興趣也並不大,但能夠聆聽如瑞法師的開示,拜見著名高僧夢參老和尚,並不是簡單的“遊”能滿足的。午齋時,按寺院的過齋要求,在整個過程中習慣了嘈雜的企業家被禁止說話,不能剩飯,最後還必須喝光碗裏的水,借此表明自己對惜福的認識。這對企業家們來說是個很難得的體驗,恰恰也是遊學能帶來的獨特愉悅。

遊學,沒有儀式

如果把“遊學”看成通過旅遊來完成學習,那隻是對遊學的誤解,旅遊學界的專家早就認為旅遊過程本身就是學習過程。細心的企業家發現,越來越多針對他們組織的遠遊都加重了“學”的分量。

行業協會組織的國外展會參展之後會安排到當地企業參觀,地區商會舉辦的友好城市考察會組織企業界座談,旅行社推出的商務會展團更是圍繞企業類型在遊覽項目上下足功夫。這類“遊學”盡管規模不大,也不願意向公眾公開,但因其專業性和地域性,更容易得到企業家的認可。

當然,企業家們並不希望被動地接受別人組織的參觀訪問,圈子內部發起的遊學能主動地決定“遊學”的時間、行程、主題和內容,組織者完全處於旅遊的輔助角色,而更能得到有遊學需求的企業家的青睞。

某旅行社是一家專門服務於高端商務人士主題旅遊的旅行社。在其為企業家圈子打造的12類旅遊模式中,“遊學”已經成為第三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不同於其他主題旅遊形式,旅行社無法為參與者提前製定出具體行程,所有的都需要與遊學者一起打包定製。

當然,遊學帶來的收獲遠不隻是能獲取專業知識,或拓展業務往來。遠到在美國西部學騎馬,在波爾圖學做葡萄酒,在堪培拉學駕駛帆船;近到在海爾博物館學啤酒釀造,在黔東南學做苗族銀飾,甚至到近郊的農場學農藝,如今,亦遊亦學的旅遊項目涵蓋了普通行業的方方麵麵。在輕鬆出遊的同時,了解和掌握一些領域最表層的知識和技能,即使作為日後與人閑聊的談資,也會讓人對企業家另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