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石:遊學帶給我全新的人生思考(1 / 3)

王石:遊學帶給我全新的人生思考

生活

“在劍橋沒有時間概念,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這是王石在劍橋見到到訪的“中國企業家全球遊學”的企業家學員們說的第一句話。

越行越遠的遊學

我當時事業成功,沒想到59歲時有機會來哈佛做訪問學者。通常作為訪問學者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最長一年。我2010年初做出了安排,選擇2011年的1月份到哈佛做訪問學者。當時我給自己做了個計劃:在哈佛待一年,在英國一年,在耶魯撒冷和伊斯坦布爾各半年,一共三年的遊學計劃。到哈佛之後,第二學期我發現一年時間不夠,就延長了一年,第二年覺得還不夠,又延長了一年。在哈佛待到第三年的時候,覺得三年也是不夠的,應該待四年。

而英國遊學來到劍橋是因為劍橋的教授到萬科訪問,萬科的人告訴他們“我們老板也要到英國學習”,劍橋就對我發出了邀請,就這樣來到了劍橋。計劃一直在改,原計劃遊學到2014年的,現在預計要到2017年。

為什麼遊學

大家都很好奇,我留學到底學什麼?第一,先過語言關,現在也不能說已經完全過了,學習、討論基本沒問題,甚至也給這裏的學生上課。但英語還是磕磕巴巴,畢竟60歲才開始過語言關,不過英語隻是個工具,需要通過這個工具了解西方社會。

第二個,中國從改革開放甚至鴉片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在學習西方,但更多是在學習西方的技術。現在提的四個現代化,也都是技術層麵現代化,沒有觀念現代化,都是希望了解西方是如何做的,我們如何做到西方那樣。而我是希望了解為什麼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是在西方發生。我在哈佛學習選的是資本主義思想史,因為資本主義是從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文藝複興還有宗教改革派生出來的。西方的文明可以從兩個方麵去學:一個是希臘的文明,哲學、邏輯學角度;另一個方麵是宗教等。而我的遊學國家為什麼還有伊斯坦布爾,因為它是伊斯蘭文化國家。現代東西方衝突,嚴格來講主要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我是想從這個角度來了解世界文明。

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來到哈佛不到一年的時候,有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即問自己:“我是誰?”本來是要去了解別人、探索別人、學習別人,但是再怎麼去學習了解,突然發現還有個文化差異,即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我是誰?”都沒弄清楚,如何去了解別人。這個時候我發現自己對中國傳統文明還了解不夠,於是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明,除了選擇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史類課程,也開始選擇中國傳統哲學課,就這樣在西方學術研究的環境下,用西方的研究方法來探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條路一直走到現在。

遊學的收獲

越學習越感到無知,真正進入學習狀態是在劍橋,每天都感到時間不夠用。收獲是覺得自己無知,每天都在如饑似渴地吸收著知識。

作為個人的人生修為方麵來講,遊學堅持下來到現在,有了如沐春風、如魚得水的狀態,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狀態,人很放鬆、輕鬆,這種狀態很好。

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收獲是什麼呢?我1999年辭去總經理職位,不再打理具體的事務,到現在沒有改變,當時已經48歲,並沒想到去留學,當時是圓另一個夢——探險夢,從1999年開始到2010年,整個是在圓自己的探險夢。很多人不理解,王石是功成名就去登山?是企業做不下去了要增加曝光率?要不就是太愛出風頭了?其實都不是,是個人英雄主義,做企業是團隊的事,要推動團隊去做;而要表現個人與眾不同,就去探險。我2000年創造的中國滑翔傘的攀高記錄14年來還沒人打破。我用10年時間實現自己作為探險家的夢想。我1999年辭去總經理職位,當時萬科已經是中國上市的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後10年雖然隻管董事會,不管具體事務,但是2008年萬科成為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我自己也登山、探險、飛滑翔傘、越野滑雪,作為一個業餘探險家,也滿足了個人的英雄主義。同時,我也作為一個環保主義者參加公益活動,比如2004年成立的阿拉善,我是創始人之一和第二任會長。2010年開始去哈佛做訪問學者。我對自己的安排是60-70歲逐步減少探險活動,更多地作為老師去大學教書。2009年我開始在香港大學商學院教書,講企業文明;到了2012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聘請我做教授,講同樣的內容。如果隻是為了圓自己的留學夢,三年也就夠了,為什麼堅持到現在,說到底,是人要較勁,到了60歲也要較勁,和自己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