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歡做的事”不過是種說辭,如果不是看中了現代農業的商機,那麼養豬恐怕也隻能成為丁磊的周末生活,而非網易的投資項目。富如丁磊,也要養豬,第一,說明食品安全問題嚴重,蘊藏新商機。第二,依托於市場和新技術,跳出傳統監管的老套路,尋求新思維,新錢新賺法。第三,丁磊打算利用其技術特長,將養豬過程在網絡上公開,這有點兒索羅斯所講的“開放社會”的意思,讓過程對公眾開放,利己利民。
僅這幾點理由,丁磊的“改行”就占盡了先機,何愁不成功呢?——當然,像豬流感這種事恐怕是專業人士也無法提前預料的。
個人進化論:有一種勝利叫撤退
轉行前景評估:對於人格和能力皆強大的企業家來說,個人進化前途無量。反之,螳臂當車,惡果立現。
個人價值實現前景評估:如果人生的最終理想是山頂,那麼這類改行實則不過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折字形”漸進法。
轉行風險係數:★★★
轉行成功率:★★★★★
某年,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台”在北京前門開業,並引來成龍、張藝謀等眾多明星捧場。但短假期剛過,老趙就從北京消失了。緊隨其後的是,趙本山正忙著參加他之前報讀的長江商學院開辦的中國企業CEO課程。
自從2005年從遼寧民間藝術團升格為本山傳媒,趙本山已經完成了從喜劇演員到文化商人的轉型。但對於外界來說,似乎暫時還無法接受老趙作為“文化商人”的新身份,這次媒體對於其就讀長江商學院的大肆炒作,顯然是老趙的一次表態,更是給自己的一劑強心針。與此前媒體對李湘攻讀EMBA所表現出的漠然截然相反的是,大多數人都對老趙的進修給予了正麵評價與鼓勵。
當趙本山和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上海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阿裏巴巴首席執行官馬雲、蒙牛董事長牛根生和UT斯康達董事長吳鷹成為同學,我們不得不對這位本土喜劇天王刮目相看。其實,早在1993年趙本山就開始從商,已經小有名氣的他成立了沈陽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個公司除了做文化、廣告和影視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業務就是從事煤炭經營和煤炭運輸。而趙本山真正賺錢就是從賣煤開始的,通過煤炭買賣,老趙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當時,他可以繼續賣煤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是他清楚,發展文化產業才是他的事業。因此,趙本山毅然決定:回歸文化。他把做煤炭生意掙的錢又投到文化公司。
趙本山是唱二人轉出身,他對二人轉的熱愛有目共睹。真正經營二人轉是從1997年開始,偶然的情況下趙本山帶著幾個老板去二人轉劇場看演出,幾個老板都非常喜歡。趙本山意識到, 將二人轉這塊資源開發出來,讓它走向全國,肯定掙錢。2003年,沈陽第一家專門上演二人轉的劉老根大舞台開業。這是趙本山和他的遼寧民間藝術團表演二人轉的專業劇院,也是他倡導“綠色二人轉”的主要陣地。到現在為止,趙本山的二人轉劇場已經形成連鎖企業。與此同時,趙本山還拍電視劇、拍電影,甚至經營足球俱樂部——即便是在足球的問題上栽了跟頭,老趙也能清醒地立刻懸崖勒馬。
前有李寧,後有趙本山,他們都是轉行成功者的翹楚。他們的轉行既有計劃,又有目的,既蘊含個人理想,又充滿商業視野。有一種失敗叫占領,有一種成功叫撤退,當獲得某行業的至高榮譽之後,能夠跳出成就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挖掘自身新的潛力,拓展理想的廣度與寬度,並且義無反顧地去實現——如此人生,人人向往。
形勢所迫:不改行就沒飯吃
轉行前景評估:置之死地而後生,未嚐不是日出前的黎明。
個人價值實現前景評估: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