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行,企業家的新生or死亡?(1 / 3)

轉行,企業家的新生or死亡?

生活

電影《瘋狂的賽車》中有句台詞很有意思。兩個莫名其妙的壞人,從被雇殺人到慘遭綁架,從過失殺人到無意販毒,不斷走向罪惡深淵。當人生一次次被機緣巧合的改變向前推進,小弟忍不住問:“大哥,你看咱們倆老轉行,是不是不大好啊?”

轉行,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再是電影中的問題了。對於普通人來說,轉行就意味著開啟一段新的人生,可能是希望的開始,也可能是罪惡的陷阱。對於企業家,尤其是知名企業家來說,轉行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頭再來的滋味,誰冷誰知道。然而這群不怕死的人就任憑改行這件事如此頻繁發生:高群耀放棄微軟和Autodesk兩個大公司的總裁職位做了新聞管理,唐駿義無反顧地投入房地產,陳永正去了八竿子打不著的NBA。現在,也曾有“打工皇帝”之稱的何經華也去經營超市了——按照普羅大眾的想法,超市有什麼前途?體育產業在中國有戲麼?這群人怎麼能如此坦然地選擇一路下坡?

與此同時,國外的老頭們也在轉行中實現著自己的快樂人生。布什在被強迫“下架”之後,在達拉斯農場過起了幸福的歸隱生活:每天上午到農場辦公室寫書,下午騎自行車出去兜風,時不時出去演講賺些收入,無聊的時候擺弄下新玩具——黑莓手機。還有加拿大政府前駐華大使貝祥,2001年從大使位置上卸任時,本可以回國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但他卻選擇了繼續留在中國,並成立自己的公司——貝祥投資集團。

“第一個25年在成長,無憂無慮;第二個25年在政府,非常認真;第三個25年做生意;第四個25年將慢慢變老,並再次無憂無慮。”貝祥這樣總結並規劃自己的人生百年。

轉行是大勢所趨,但轉行本身當然不是目的。無論是出於商人對金錢的追求,還是對個人理想與價值狀態的不斷更新,我們始終堅信,在改變中讓自己更加接近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才是值得冒轉行之險的真正原因。

金錢本位:什麼賺錢轉什麼

轉行前景評估: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所斬獲,但企業和企業家的長期生命力值得擔憂。

個人價值實現前景評估:對於不顧理想,隻為把財富最大化作為目標的企業家來說,因勢利導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途徑。

轉行風險係數:★★★☆

轉行成功率:★★★

在中國的土地上的確存在這樣一批企業家,正如《奮鬥》裏的“假款爺”:牌子不重要,什麼掙錢幹什麼,煤漲了挖煤,房漲了蓋房。總之,順潮流之勢,什麼賺錢做什麼——至於最終是否做成了什麼,另當別論。

IT行業中一直就存在轉行之風,暗流湧動。賣電腦的去做軟件,做軟件的去了互聯網; 運營商的人去了企業,企業的人去了協會。資源充分流動,無形中優化了配置,促進了產業和諧,這是無比的好事。最著名的無疑是史玉柱了,蓋樓、做保健品、玩網遊,捎帶著還有創投。不過現在趨勢變了,IT業以往的特征是高風險、科技驅動與創新驅動、精細化管理、高度與充分競爭等等,而在更多的行業,不僅需要IT技術武裝,更需要IT業的那些個玩法,追求效率、專業化外包、品牌管理、風險管理等等。

讓生意順應潮流猶如順風駛舟,自然無可非議。問題是,當投機成為一種商業習慣後,則注定了其短命的結局。當年海南島炒房,剛開始幾乎大家都賺瘋了,可是,在房地產泡沫到來的時候,多數人都不收手,投機的甜蜜太誘人了。曾經的巨大財富立即灰飛煙滅,頓成一枕黃粱。不克製投機欲望,就永遠無法突破小商人的境界,也無法長久。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實,順勢轉行原本就是大勢所趨,隻是要想先拔頭籌,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市場有清晰的判斷。

丁磊轉行去養豬,一段時間成了IT圈子裏的新聞。盡管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網易的高端炒作方式,但在這樣一個時機選擇了如此一個新業務的方向,讓人很難輕易放過。丁磊說,養豬的想法起源於自己對食品安全和農業的關注,他無意中和公司幾個高管聊起養豬,不料大家一拍即合,前期準備拿出幾千萬元來嚐試這件“大家都喜歡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