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農民蠢子(1 / 2)

張濤幹農活看來還是多麵手,這一整下午他不斷變換著工種。你看,他現在又鋤起田來,也就是用鋤頭鉤高處的泥巴往低處摔。這活兒要眼力,能夠根據水麵看出這田的高低;更要手力,這鉤起的一大砣泥巴少說也有好幾斤重,有的摔得近,有的那是要摔十幾米遠的。

水多的田主要考慮的是排水的問題,這進水口那一大塊田是要整得略高的,就得從別處往這裏摔泥巴;出水口則要相對低些,那就得把泥巴摔出去。水少的田剛好相反。靠岸邊的那兩米寬的田一邊也都要整得低的,一則便於走水,二則岸壁刨下一些泥巴草皮是要往這裏填的。

農活是世上最複雜的技術活。曆朝曆代為什麼農民守著那麼田土山仍然能肚子問題也難以解決呢?除了政府政策有偏差外,更主要的那是農村普遍缺技術,嚴重的缺技術。農活遠比從商或是搞企業,甚至說任何職業都要複雜得多。從家裏養的、田裏土裏種的到山上栽的,它涉及麵廣,用包羅萬象形容毫不為過,需要的學問更是無比博雜、深奧。

可偏偏是這樣一件世上最複雜最難搞的事卻落在大部分學堂門也沒進過的農民蠢子頭上。世上所有的職業基本上都有職前與職中的就業培訓,唯獨隻有農民這無比複雜的職業無人問津,任其自生自滅,靠的是無師自通和代代經驗相傳。

一隻雞、一頭豬怎麼養好,一土白菜、一丘禾怎麼打理好,怎麼治病,怎麼更快更好的讓它生長,怎麼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一切的一切,他們都懂嗎?他們從哪裏懂呢?誰告訴他們呢?靠政府那所謂的送農技下鄉嗎?幾本薄薄的農技手冊到了村幹部手裏就能把技術推廣嗎?

愚昧不是農民的錯,而是社會的責任。神州是農業大國,可潛心研究農業的科研人員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深入農村收集、歸納、整理農活行行點點的先進經驗呢?這些年農民受益最大的可能是一些農產品品種得到了優化,而那技術的推廣可就差得遠了,那是一陣風來刮遍神州,真正刮到農田、刮進農民耳裏的卻少之又少了。

六點鍾以後,除了高子與張濤家裏幾個人還在忙活些掃尾的事外,其他人那是全部投入到捉泥鰍的大業中去了。

這些人在張濤家那兩丘水田的田溝裏一字排開,每隔一段又站著一個人。一個臉盆被雪兒她們霸占著,他們沒有掏水的工具,就隻有用手掏。沒有裝魚的魚簍,他們便按張濤教的法子,把魚用魚草根串起來。對這種辦法他們很滿意,自己捉了多少魚和魚的大小情況一目了然,魚多的話,這一串提起來特有成就感。

張濤家的田溝被掏完後,他們又掏到了到了別人的田裏,直到太陽落山,蚊蟲慚多,張濤反複的摧促下,他們才一個個意欲未盡地走上了岸。

初算成績,馬田遙遙領先,光掏幹那池子所得的魚就差不多把一個魚簍裝滿了,總量大概有二十幾斤。

雪兒與娜娜仗著有掏水的工具,又開始的早,成績排名第二,大概三斤左右。這成績讓她們樂得臉上老掛滿了笑容,而且不時的在裝魚的桶裏把玩著自己的收獲。

其他人各有斬獲,每人都手提一串魚。胖子下午倒露了一把大臉,大概他掏到一段肥泥了,居然手提兩串魚。讓他驕傲得不得了,時時提著那兩串魚在人前晃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