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辛苦的趕路視察民情,一心為國的官員也沒有閑著。在京城的京營中,秋老虎的炎炎烈日當頭照,孫傳庭親自穿著盔甲帶士卒繞著校場長跑十裏地,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到了午飯點,每人有一個大雞腿和一碗素菜,幹糧鹹菜管夠,還有解暑的綠豆湯。好多士卒嘻嘻哈哈的說著話,這樣的體力訓練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事。
“老王,你說這雞咋就隻長兩隻腿,雞要是跟蜈蚣似得長那麼多腿就好了!”一個士卒拿著雞腿,一邊吃一邊跟戰友聊天。
“雞要是長得跟蜈蚣一樣,你敢吃啊?”戰友老王吐槽道。
“那怎麼不敢吃,隻要是肉,我就敢吃。”
在吃飯時,也有值班的士卒,他的職責是管理士兵的用餐秩序。值班兵對這幾個嘻嘻哈哈的大兵訓斥道:“飯都堵不住你們的嘴,安靜吃飯!”
京軍一天的操練時間在四個時辰以上,事事講認真過硬,一絲也不許馬虎。孫傳庭在校場嚴格督促,這樣一來士卒也不敢偷懶耍滑。往往是天還沒亮,就得集合上校場,這些兵擦著惺忪的眼睛,胡亂穿上軍服,昏昏沉沉的跟著走,各個嘀嘀咕咕。一天訓練下來,渾身骨架都散了。
在這個食品匱乏的年代,能為士卒大運動量的訓練提供足夠的熱量與營養並不容易,負責京營後勤補給的鹿善繼功不可沒。鹿善繼組織了不少年老體弱被革除軍戶身份的士卒種地養家禽家畜,充分利用軍屯的優勢搞好農業生產,保障了良好的夥食。
鹿善繼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是河北定興縣人。他的家鄉定興縣窪堿地貧,但繳納地銀卻不減少,致使百姓紛紛外逃。鹿善繼非常同情農民的悲慘遭遇,他是陽明心學的信徒,經世致用是他的行動準則。
作為兵部主事,鹿善繼協助內閣首輔孫承宗整治軍隊方麵,主要做了三方麵的工作:一是把好用人關。凡是武藝不精、膽怯懦弱的將帥,堅決罷斥不用,大膽提拔吃苦耐勞、英勇善戰的人為將帥。二是破除請托送禮的惡習。凡行賄受賄者,皆以罪論處,而且表裏如一,說到做到。三是革除繁文虛套,使人有其事,事有其實,經過整頓,大見成效。
孫承宗的左膀右臂並不隻有鹿善繼一個人,京軍的武庫主事杜應芳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清官能吏。杜應芳原是順天府通判,被內閣首輔提拔到京營裏管理軍器火藥與銀兩。他很擅長製造運輸火炮的戰車,管倉庫也有條有理,並形成了一套製度,有效地杜絕了當時官吏吃裏扒外偷賣軍用物資武器的惡劣現象。
現在京營將士,經過朝廷新一輪的招兵之後,總人數已經達到九萬餘人,這裏的新兵大約兩萬人,說實話,老兵比新兵強的也有限。孫承宗學戚繼光的招兵方式,他盡可能的精選士兵。精選,首先注重士兵的成分,隻選那些鄉野老實之人,所謂鄉野老實之人就是指那些身體健壯結實、能吃苦耐勞的農民、漁夫和礦工,以及慣戰之人。那些城市油滑之徒和奸巧之人是萬萬不能招的。
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譚綸和俞大猷的選兵標準注重於力量,他們選少年力強、能把二百斤石頭做的杠鈴舉過頭頂的良家子。湘西抗倭名將彭翼南用重達三百斤的杠鈴作為選兵的測力器,但是符合這個標準的力士並不多。內閣首輔孫承宗把這個對力量的標準往下降了降,隻要能舉起一百五十斤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需要軍隊教官的訓練,來培養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