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結緣的唐朝詩人
美文臻萃
作者:龔小萍
樂天知命是禪茶
元和十年六月,對四十四歲的白居易來說,是災難深重的一年。那年,他的好友,當朝宰相武元衡和禦吏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亡,裴度身受重傷。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冷漠無情,仿佛沒事一般。因此惹得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早已視他為眼中釘的宦官,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員,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在皇帝麵前大進讒言,將白居易貶謫為江州司馬,使之從此遠離朝廷,開始流離顛簸的宦遊生涯。
官貶江州的白居易,免不了陷於鬱鬱寡歡的心境之中。這樣的心境,並不是為自己被貶,在他心裏,已經厭倦了京城的生活,他是對好友武元衡和裴度遭人暗算心懷不平。這期間,除了寫詩,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喝茶。他那首著名的《琴茶》,就是這個時候所作。“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作為洞察人性的詩人白居易,他知道自己開朗的天性與灑脫曠達,與官場格格不入。盡管自己身居高位,仍然屢受排擠。他想過上那種辭官退隱之後無早朝之擾、盡可春眠的生活,加之自己年事已高,再不為搏取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每日裏,自己寫詩,品茶,彈奏古琴曲《淥水》,是自己之所愛。“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漫流意,為聽疏泛聲。西窗竹陽下,竟日有餘清。”自己在這裏,能品飲到吳理真禪師在蒙頂上清峰甘露寺裏親自種植的仙茶——蒙山茶,仿佛自己就已經是神仙了。這個時候,有詩,有酒,有茶,還有琴,管他今生還能不能歸還。
白居易一生寫過七十多首茶詩。他對飲茶的喜好,也是早已名聲在外,不管他走到哪裏,都會有他的好朋友們不斷地給他寄來上好的名茶。僅在江州期間,先後就有忠州刺史李宣、常州刺史楊虞卿、工部侍郎楊慕巢等好友給他寄來過茶葉。每當收到他們寄來的茶葉,白居易就會睹物思人,不禁有些傷感起來:“不見楊慕巢,誰知其中味?”
白居易飲茶,十分講究,對茶葉、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他烹茶,喜用山泉,但最愛的水是雪水。他說:“吟詠霜毛句,閑嚐雪水茶。”在他那裏,融雪煮茶,既有樂趣,又別具滋味。
在任江州司馬時,白居易閑暇無事,就開墾荒地,自己種植茶樹,其茶園就在香爐峰遺愛寺旁的茅屋後。在這裏,白居易吟詩、品茶,聽飛泉,看白蓮,把一個漂泊與流落的時光倒也過得悠遊自在。
到了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黨爭”日烈,朝臣相互攻訐。白居易上疏論事,天子仍不為所動,於是,白居易再次求外任,來到杭州做刺史。西湖的香茗美景使他迷戀不已。這期間,他時常邀約朋友吟詩飲茶,尤其經常與靈隱寺的韜光禪師一道汲泉煮茶,笑談古今,並因此為後人留下一段佳話。一天,白居易以詩代信叫韜光禪師到城裏來,“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然而,韜光禪師不肯前往,也以詩回應:“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白居易無奈,隻得到靈隱寺去找韜光禪師,於是在靈隱寺的烹茗井旁,陪禪師品飲。
當然,既然身為杭州刺史,白居易也不願意成天沉溺於茶酒之中。他先後修築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舊鑿六井,以便人民汲飲。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愛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閑適、愜意的時刻。由於公事不忙,遂能品嚐一甌茗,行讀一卷書,獨自享受品茗與讀書之樂,過著的也算是“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般的神仙日子。